心理健康 · 11/17/2021

“好孩子”心理未必健康

人们总把“成绩优秀、老实、听话、律己甚严、进取心和自尊心较强、善于反思”的孩子看做“好孩子”。不可否认,“好孩子”的优势较为明显,大多数“好孩子”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也比较强。但是近些年来发生在“好孩子”身上的一些案例让人震惊:清华大学博士生董秀海杀人,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跳楼……我们不能说这些“好孩子”不优秀,但是发生在这些“好孩子”身上的悲剧却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心理测试表明,不少成绩优秀的“好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自视甚高,过度压抑,信心缺乏,心境愁闷,易焦虑,不善交,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等。湖北省教科院重点课题之一、已持续研究4年的武汉六中“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显示,人们公认的“好孩子”中,近三成存在心理问题,超过12%的学生存在由嫉妒发展成的“敌对情绪”,超过10%的人存在强迫症症状。

“好孩子”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一俊遮百丑”导致“好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真空”。教师的视线常常被几个“问题学生”牵引,而往往忽视了各方面比较优秀的“好孩子”。另外,学校、家庭包括社会偏重智育,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对“好孩子”的过度溺爱又让他们产生了太强的优越感,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变得骄横、自私自利,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报他人,对自己的社会定位缺乏清醒认识,总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思考问题,适应不了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因为长期生活在肯定与表扬的环境中,“好学生”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心理承受力较差。

“好孩子”面临的压力大,教师、家长、社会对他的期望值高,当其从封闭的环境走入开放环境后,如从中学走进大学,从大学步入社会,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的巨大反差、灯红酒绿的社会,极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此时,“好孩子”如不能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一旦外在刺激过大、自我调节失控,就会走向极端。

社会、学校、家庭应该高度重视“好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在专家们列举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被列为首位,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等,将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而,建立与营造温馨、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高度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受到爱、学会爱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谈心、家庭才艺展示、全家一日游、家庭读书会、多个家庭联欢等活动,给他们创造情绪疏通的机会和环境,使其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衡。可以通过解除外界给予孩子的压力和紧张感,使其体会到生活美好,精神愉快,心理健康发展。可以教导孩子学会体谅他人,帮助他人,引导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遇事找朋友交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可以开展专题模拟训练,放手让“好孩子”在真实生活环境中调适自己、磨练自己。还可以针对他们成长期间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专题辅导训练,重点培养“好孩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增强耐挫力。

如设计以人际关系协调、学校适应、心理压力排除等为主题的模拟训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体验和探究那些心理状态,达到心理问题预防、早期干预和治疗的效果。同时,学校应通过系统的课堂指导,提高学生控制情绪、欣赏他人优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该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呢?   如何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近年来,有一种现象在中小学渐渐地增多起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