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7/2021

了解各阶段“心理年龄”特点,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心理年龄”的高低,和遗传、性格、经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甚至受近期心情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年龄”的高低各有利弊,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如一个“心理年龄”低于生理年龄的人,会显得幼稚,不利于个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成长,但他的心态通常简单而快乐,喜欢参加活动,精力旺盛,不保守;再如,一个 “心理年龄”远大于实际年龄的人,虽然会给人感觉成熟稳重,但由于城府过深,很难与同年龄的人有相互的理解与共同的语言。

  实际上,“心理年龄”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它是可以变化的。如果我们能稍加用心地运用这种变化,它将成为改善各种难于沟通“阻力”的“滑动变阻器”。

  如对待小孩,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用“孩子的口吻”与他们交流,这时我们就是在把自身的“心理年龄”下调到了与对方接近的尺度,所以不会觉得有沟通障碍。

  再如,成年后我们通常会感到和父母之间沟通困难。那是因为,在父母心目中,我们永远是孩子。有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觉得父母“应享享清福”,却忽略到底什么是他们心中认为的“福”。父母对你的关爱,并不因你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如果真的不需要他们对你付出、惦念和指点,恐怕他们感到更多的不是享福而是失落。所以,在长辈面前,我们就要适当地表现出较低于生理年龄的“心理年龄”来。

  了解各年龄段的“心理年龄”优缺点,在与不同年龄、性格的人交往中,对此加以利用,取长补短,会使你在人际关系中游刃有余。

    (责任编辑:王星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记性不好?改善记忆力试试这6招

  看到熟人想不起名字、不记得东西放在哪里了……想必这些现象大家都不会陌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长寿中心塞梅尔研究所的主任加里?斯莫尔在对全美范围内的 1.8多万人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发现,虽然几乎所有人都有健忘的小毛病,但通过一些小训练,可以减少健忘的出现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