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职场风云

60年职场风云
  上世纪80年代我“下海”去卖狗
  私企老板胡先生
  我本科是读医的,毕业之后分配去了一家不错的医院,做内科医生。都说外科医生看把刀,内科医生靠时间熬。我是个熬不住的人,爸妈也说过我太急功近利,没有忍耐力,但是看到身边做外科的同学一个个都开始声名鹊起,而我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内科医生之后,下海经商的念头便不断在我脑海里浮现。
  由于我是学医出身,总想着做一点跟这个有关的行当。一开始我把目标瞄准了开狗场,自己同时可以兼职兽医。那段时间整个家里都变成了狗窝,自己养不过来的时候甚至还托给亲戚养过。但是因为缺乏经验,狗场很快就支持不下去了,我贴光了老本,成了一个穷光蛋。后来受医学院同学的启发,我又把目标转向药房,因为当时具有开办药房资质的人并不多,我这个医科大学的本科生应付这些还是绰绰有余的。厚着脸皮问爸妈借了启动资金,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就这样,我逐渐习惯了在商海里的打拼,日子最好的时候天天上酒楼吃饭,日子最差的时候只能窝在家里吃泡饭。经过起起伏伏,我终于把自己折腾成了一家连锁药店的老板。
  现在再跟大学同学碰头时,竟然连不少“名医”都还艳羡我这个小老板的生活呢。
  上世纪90年代1早期的高薪白领
  房地产行业罗女士
  1991年,房地产行业其实在中国还刚刚起步,机会可以说遍地都是,很庆幸在那个年代一脚直接踏进了这个行当。说起来,入行时其实就是一个售楼小姐。当时哪里像现在楼市那么火爆,卖房子可是说破了嘴皮子都不一定成功的事。可是,因为卖的商品特殊,工作也有新鲜感和挑战力,卖掉一套房更加有成就感。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当时公司依照卖楼提成,我们的收入一般都在普通白领之上,赚钱的感觉很爽,相对消费理念也超前。当时马路上有多少人会成天“喊差头”?有一辆出租车停在门前就特别有面子了,而这等事我可是隔三差五就有一回。当时能有几个人经常去外面“上馆子”?在外面吃饭算是奢侈享受了,而这等享受也是隔三差五发生在我身上的。所以那个时候,自己仿佛总能感受到一点优越感,可能也是现在所谓的“高级白领”的感觉了吧。
  上世纪90年代2勇敢地“漂”在上海
  高级经理茅先生
  毕业后,我拒绝了父母给我在家乡安排的国企工作,执意要自己出去闯荡一番。父母死活拦不住,就随我闯荡上海去了。接下来的日子是痛苦和快乐并存的。为了生计,我卖过热水器,卖过皮具,给人设计程序,去一个学校做招生助理,甚至还做过临时记者。我也后悔过放弃国企那种稳定的生活,但是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就没有后悔的理由,无论好坏都得自己扛着。
  我是学计算机经济管理出身的,也总是希望自己最后的工作能够跟这个沾边。为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终于拿到了计算机的本科文凭,也成功应聘了一家公司的程序员,这时候我漂泊的生活才有了一点着落。相较于我的父母,我这一代在工作中更多了一份冲劲和一份理想。职场在我们手中鲜活了不少。
  21世纪工作从来不需要稳定
  SOHO一族子晖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族,我不会像老一辈人那样永远追求工作的“稳定”,更不会一味听从安排受制于人。我和同龄人一样,崇尚自我,敢于直言梦想,勇于挑战“不稳定”。
  我始终相信,自己有学历有本事,在职场上自然就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家公司做得不爽,大可以炒老板鱿鱼,另谋出路;在那家公司干得不悦,也大可以在家翘起个“二郎腿”做悠闲的SOHO一族。
  我眼中的职场,就是这样:不需要“稳定”,谁也不会来买你想稳定的“单”。况且,我也不需要稳定。我可以为了兴趣,放弃我的4年本科学习,弃理从文当个杂志编辑;也可以为了高薪苦攻英语,到外企谋得一份职位;我还可以为了“出外快”,到处接私活把我的荷包填得满满的;我更可以和三五个好友邀约一起经营一家网店外加实体店做小本买卖……
  这个职场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是让我永远拘泥于一隅,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那么,我想我肯定就是“返祖”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同时,彼此间的对话,也和双方距离的远近有很大关系。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埃特瓦特、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八种距离来断定。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这是为了爱抚、格斗、安慰、保护而保持的距离,是双方关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