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变成工作 解读都市“社交疲劳症”

  

  当吃饭变成一种“工作”之后,他们经常疲于奔命,但心里却又空虚不已……“社交疲劳症”如今正困扰着现代都市人。

  “社交疲劳症”让现代都市人苦不堪言 

  在宁夏一机关单位工作的张玲最近感觉疲惫不堪,但并不是因为工作劳累。她告诉记者,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饭局应酬。去吧,加班计划全被打乱,不去吧,人情上又过不去。

  张玲说,一场饭局少则一两小时,多则四五小时,不光浪费时间,迫不得已还要喝酒,既伤身体,又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忙碌了一整天,紧绷的弦还是放松不下来,累得人心慌。

  无独有偶,参加工作不久的马苗提起一些不得不参加的聚会、酒局、饭局等社交活动也是头痛不已。他说,厌倦了这些场合里的虚伪和客套。有些人显得很功利,首先就是看自己有没有价值可言,就奉为上宾;没有价值,决不再多说一句话。孤身一人在这个城市,不认识一些人、不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怎么行呢,还得遵循这些游戏规则。

  今年26岁的宁夏太平洋保险公司职员陈可说,由于工作关系,自己整天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认识了很多“朋友”,甚至建立起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人际网络。但这又有什么用,除了工作平时很少联系,更别说谈心了。当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翻遍手机上的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那时真是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寂寞。

  事实上,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职场人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穿梭于各类社交场合,努力构建着自己的“关系”。他们戴着表情各异的面具奔波于各色“假面舞会”,身心俱疲。

  “社交疲劳症”背后的“关系学”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关系学”在中国根深蒂固。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说,“社交疲劳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使得现代人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过分依赖社会关系。

  “商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社会秩序又不健全,从而导致经济风险很大,促使人们不得不去结识更多的人脉资源、建立更多更广的人际关系,甚至离不开靠拉关系来获取资源,以便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并获取更多的利益。”

  “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膨胀,人们谋取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大,而在很多人眼里,财富增长跟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当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加热衷于这种社交。然而这种社交活动不是自由地、放松式交往,而是带有很大心理压力地交往,往往把成功、失败、获利大小作为交往的标准,久而久之,人们就容易患上‘社交疲劳症’。”陈通明说。

  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道德感的日益薄弱,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不断受到冲击,社交性微笑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招呼语”,本为“心灵鸡汤”的正常交往变成了“鸡肋”。人际关系开始无法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社交活动不再是情感上的沟通、精神上的共享,转而成为职场手段,让人觉得“疲劳不堪”。

  陈通明说:“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控制,有可能产生心理失衡,进而走向社交的两个极端。”

  社会交往“度”很重要

  宁夏武警总队医院心理医生孙香萍说,正常的社交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事实上,社会上每个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会产生不愉悦感,导致“社交疲劳症”,甚至“社交恐惧症”或者“社交强迫症”。

  陈通明则认为,很多人都知道过分依赖社会关系是一种恶性循环,然而整个社会大环境如此,个人力量显得太薄弱,所以很多人在明知不可取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随波逐流”。对于个人来说,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知道该怎么来谋取利益,对利益的追求要在合理范围内。

  他说,要帮助现代都市人摆脱“社交疲劳症”,根本上是要净化社会交往环境,建立健全的法制,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利用健全的法制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人们利用人际关系、去破坏社会规则从而获取利益的想法。

  孙香萍建议,一定要正确认识社交的目的,不能偏离了对社交的定位。要把握好社交活动的频度,既不能太滥也不能太缺。当出现“社交疲劳”时,要学会自我调节或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一旦发现情况已经发展到不是自己能够调整的状态,就要早点找专业心理医生咨询,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为何吃个不停“神经性贪食”在作怪

  案例介绍:  小娟大学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父母也经常对她冷嘲热讽。心情低落的她,无意中发现吃东西能让心情好起来,于是便养成了一遇到心情不好,便大吃特吃的习惯。她常常每餐能吃一斤米饭,有时还会再吃些零食,但却总有种吃不饱的感觉。因为担心身材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