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8/2021

中国式无性婚姻时代

  

  日前,南京一家婚介所推出了该市首家“无性婚姻介绍点”,并举行第一次现场相亲会,65名已失去性能力的男女勇敢与会应征,重觅自己的爱情。

  就一般而论,以性爱为重要内涵的情感当然是建筑婚姻的前提,但除了性需求和生育等功能外,婚姻还有生活扶持、情感沟通等更为内在丰富的社会及心理功能,正如一位应征者许建军感叹的–“只想有个家,有一个生活中的她。吃饭时给她添饭,睡觉时给她盖被……”–面对这种虽朴实无华却真切动人的生活诉求、情感需要,我们没有理由以冷漠猎奇的心态待之,给予他们切实的尊重、关心和帮助,无疑是社会人本情怀、文明程度的一种彰显、提升。因此,从这个意义说,南京这家婚介所的上述做法,值得称道。

  通过进一步解读这一“无性婚介”事件,其实不难发现它在启迪、拓展我们对一般社会婚姻的内涵理解上所具有的深意。实际上,作为一种近年来被广泛议论的社会现象,“无性婚姻”一般首先指的是由非生理原因导致的婚姻“无性”或“少性”状况。虽然,婚姻而“无性”自古就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职业疲劳的频发,以及人们对包括“性福”在内的高质量个人生活的重视,非生理性“无性婚姻”现象的日益突出,并且由此带来各种婚恋纠葛、矛盾,已成为如今一个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乃至有人惊呼“中国已进入‘无性婚姻’时代”。

  据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在被调查3824位20到64岁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无性婚姻”的标准。调查还显示,越是大城市,“无性婚姻”现象越严重。

  面对“无性婚姻”的大量涌现,对照因身体原因而无奈“无性”的许建军们,和更多拥有性能力而酿出“无性”婚姻的人们,听听他们“我想有个家”的呼声,是否应该重新检视一下自己在爱情婚姻的观念态度、责任承担上的偏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少女应该克服的社交心理障碍

  少女参加社交,不可能只是与同性来往。所以,谈论少女参加社交,不能不包括男女之间的交往。   有的少女本身惧怕和异性接触,这是影响男女交往的主观因素。产生这种现象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落后的社会习俗、残存的封建观念等。但从内因来说,归结起来,无非是生理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