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水浒传》
《水浒传》是部贴近民众,家喻户晓的名著。一看那砖头一般厚实的书,你就知道读者与作者一样需要毅力。所以有许多人偏爱改编后的电视剧,可导演如果如实照搬这部巨著是要累死掉不少脑细胞的,于是他们总是将一些好似无关紧要的“小情节”删去了。殊不知这些内容的存在正是《水浒传》与众不同之处。《红楼梦》书中所述都是一些家中物事;《三国演义》又太大气,尽是些刀光剑影,诸侯纷争之史;《西游记》所讲大半是在存在之人与物。只有《水浒传》,描写的是官逼民反的豪情壮举,所叙述又有儿女情长,街头巷尾的叫卖、阮小七所唱渔歌的粗放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因此,光去研究《水浒传》的光荣历史意义及高度,未免美中那个不足,所以我写成此文,谨呈阅如下。
一、关于“水浒传”
“浒”字,间hu(虎),是水边的意思。“水浒传”意为发生在水上和水边的故事,宋江等108将正是以水泊梁山为根据地,演绎一幕幕英雄故事。 “浒”字又读xu(许)是指地名,江西有一地名为“浒湾”,江苏有一地名“浒墅关”如果去那里旅游再念hu,就会惹出笑话。 可是更有趣的是蓝眼碧发的外国人对“水浒传”的诠释。外国译本《水浒传》内容全有了,可就题目不够准确,曾有一部分译本直译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可更多的译本简单明了地写上《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二、关于作者和故事原形
在我们课本中,《水浒传》的作者为“施耐庵”,但在电视剧《水浒传》的片头题字中赫然写着“施耐庵、罗贯中”孰对孰错?其实,这并没有定论。 《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在那时写通俗小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人们更看重那些做古文且吟诗作赋的学者名士,因而创作小说家们自己都不愿意在书上署名,有的就捏造一个子虚乌有的假名,如《金瓶梅》①。在这方面,《水浒传》还是比较幸运的。在明代各种有关资料中,都表明《水浒传》的“著作权”属于施、罗两人中的一个或两个共享。且前比较流动的说法是施耐庵与罗贯中师徒合著,所以CCTV才会如做出字幕。 但我个人认为,施耐庵身为罗贯中的老师,写本《水浒传》是不大需要别人帮忙的。要说《三国演义》由罗贯中独立撰著吃力而请老师帮忙,这才更有可能。 《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放事原形,公元1119年即宣和元年,朱江等三十六人率军起义,纵横山东、河北,所向披靡。后来被北宋名将张叔夜招安。在投降之后,宋江义军加入章贯率领的宋朝官军,参加了征讨南方方腊起义军的战争。史书记载大致如此。② 经过了二百多年的沧桑,又经过说书艺人的“大力鼓动”下,梁山头领也从三十六人扩展为“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一百零八将了。后经施耐庵的连缀,不加上更富艺术性的生动刻画,使作品容纳了更广阔和深刻的社会内容,终于创作出了这部旷世奇书。
三、关于“吃”
中国历代在正史中看不到有风俗习惯一般在小说中则能窥见一鳞半爪。《水浒传》亦是如此,在关于“吃”方面更是体现的十分到位,典型代表是“武大郎的炊饼”。武大郎的炊饼并不是如今的烧饼,烧饼是烘熟的,炊饼是蒸熟的。据史书载,③炊饼有“玉砖”之称,吃时需洒椒盐,可谓色香味俱全。宋高宗至江南时,把这种朋众小吃当时年日必食之物。 在《水浒传》中,除了炊饼,最引人注意的食物莫过于肉。古时除牛、羊、猪肉,马肉和狗肉也是很常见的食品。第五十一回大破连环马后,“三干连环甲马有停半被钩镰枪拨倒,伤损了马蹄,剥去皮甲,把来做菜马”。可见马肉是经常的食品。第三回中鲁智深在小酒店里看见砂锅内炖着一只狗,便买来下酒。吃狗肉的风气从春秋战国到宋朝仍是极流行的。 还有一种东西也是“吃”的,即酒。一提到梁山好汉,首先就会想到他们的豪爽渴酒姿态。宋人饮酒之风盛行之极,宋代吃酒以碗、瓶、角来计量还不够,更多的以计。第十五回中吴用往说三阮,“四个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桶酒来,放在桌上。”整桶吃酒,听来可怕,其实只是纸老虎,酒桶都可以放在桌子上,想来这桶大也大不到哪去。
四、关于足球和兵器
经过了四十年的苦苦等待,争气的国家队终于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但这不能掩盖其给我们华夏子孙带来的羞耻。在宋代,就传有《宋人蹴鞠图》。蹴鞠,就是踢足球。足球甚至被做成谜语,有语云:“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④《水浒传》中,踢球最好当数“宋代费戈”──高俅。其于第一回中表演踢球给端王看,将气球“一似鳔胶粘在身上”。据现存各类资料,古人踢球多是为娱乐,踢“花球”的多,正规的有球门比赛只在节日庆祝时才有,看来足球上不去,还真怪老祖宗。 翻开《水浒传》,五花八门的兵器应有尽有。但真要你数出来什么神兵利器,一愣神之下,除了关胜继承祖宗关羽的那口青龙偃月刀之外,还真举不出什么来。其实还有四件兵器应算入内。 一是李逵的板斧。第四十回写劫法场救宋江时,“一个彪形黑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史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便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从此时起,李逵与板斧就划上了等号。等他回家探母时,宋江没让他带板斧,怕被人发现了。中上遇见装扮冒充他的李鬼,李鬼见他没带板斧,怎么也不信他是真李逵。 《水浒传》中精采的两处打虎描写,武松打虎打出了名。而李逵力杀四虎,却没给人留下深的印象,就是因为他用的是朴刀而不是板斧。 二是武松的一又戒刀。武松的拳头是早已出了名的,但他拉戒刀更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件兵器。先是在二十七回,张青介绍了两把戒刀的来历,是一个头陀所留:“想这头陀也自杀人不少,直到如今那刀要便半夜里啸响。”直到武松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的大事作完后,为了掩人耳目,乔装成行者,自然也就佩上了这双刀,使读者豁然明白作者早在二十七回就介绍戒刀的良苦用心。后来武松本无意做的行当“行者”,竟随了武松一生,直至他在六合寺善终。 三是张清的“没羽箭”,说是“箭”,其实是石子。张清在与梁山好汉们争斗时连打一十五员大将,使宋江心服口服。说他们是梁山好汉中最厉害的一个一点不为过。 作者特偏爱这化平凡为神奇的张清,花荣是“小李广”,张清就冠以“没羽箭”于其相提并论。 四是林冲买来的和杨志祖传的宝刀。杨志那把就不提了,单以林冲买的那把论,书上说它是“清光夺目,冷气侵人,远看如玉沼春冰,近看似琼台瑞雪,花纹密布,鬼神见后心惊;气象纵横,奸党遇时胆裂。太阿巨阙应难比,干将莫邪亦等闲。”直说成是天下第一宝刀。 可就是这两把宝刀,害惨了他们的主人。林冲因持刀误入白虎节堂而发配沧州,最后被带上梁山;而杨志因杀牛二,充军大各府。那两口宝刀最终被成为两位好汉的兵器。巨著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你读过一遍后根本品不到“个中滋味”,只当作浏览罢了。所以你要想看出“个中端倪”,务必多读上几遍。
当你在闲暇时品一杯香茗,翻开厚重的《水浒传》,陶醉于其中,与其中人物合融为一体,跟随着数百年前一群英雄豪杰的脚步去游历,岂不快哉? 不妨将《水浒传》当作另一幅《清明上河图》,它记录了宋朝时一群好汉的英雄故事,还映射出那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本文所述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所谓:个中乐趣无穷矣!
注释:①《金瓶梅》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②语出《大宋宣和遗事》③语出《大宋宣和遗事》④语出明末清初的人陈忱所著《水浒后传》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我面前的茶几上。 “还有那只手!”在母亲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缩缩极不情愿地将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