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独立,并且一致认为这种品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来源:亲亲宝宝网
父母都希望孩子独立,并且一致认为这种品质应该从小开始培养。而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应该从自我照顾能力开始。然而,父母头脑中一定要有一根弦,那就是“独立”的更深层含义,更重要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培养。一个真正具备独立人格的人,不仅会打理好自己的生活,还会更自信,对环境、对未来都会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独立性不是父母的主观要求,而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在孩子1~2岁、有了自我意识时便开始涌现。当孩子迈出独立自主的第一步之后,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样配合孩子的成长呢?
该出手时才出手
熊壮壮第一次不让我陪他玩,是他2岁多的时候。我们俩在小区里玩,他自己要到草地里去找蒲公英,但明确地告诉我:“你别跟着我,你就在这里坐着啊!”然后,他就独自一人去寻找蒲公英了。开始我还不当一回事,但当我再抬头时,却发现他已经消失在我的视野里,结果我的心马上抽了一下,赶紧找。
原来,是一排灌木丛挡住了我的视线。当我走近时,熊壮壮显得很不高兴:“你就在那里坐着,别过来,我自己会玩。”
我有点失落,也有点欣慰,我的孩子有了独立的要求,他长大了。
当孩子尝试独立时,需要父母做后盾,父母只要传递给孩子一个讯息――我们对你有充分的信心,但是,如果你需要我,我会立刻出现。也就是说,父母只需“存在”,切勿干扰,与孩子保持距离,当且仅当孩子有需要、有危险时才出现。
孩子虽然很想独立完成某件事,但毕竟能力有限,当他遇到某些困难时,自然会向父母求助。所以,父母的存在很重要,要培养孩子独立,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要在恰当的时间出现。
给予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孩子才会放心地去探索,去做他想做的任何事。安全感也分内在和外在的内容。
1心理的安全感
熊壮壮4岁了,带他在外面玩已经可以很轻松了,因为他不会再缠着我跟他玩,也不需要我时时关照他的安全,他会主动去找小伙伴,或者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但是,他会把我“安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当他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回来,或者玩一圈再跑回来。总之,他知道我在那里,把自己撒出去的时候就很安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安全,当他尽情去探索的时候,才不会有什么顾虑。同时,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也会帮助他建立自信,他会认为自己已经能对自己的事做出决定。孩子很受不了那种时时刻刻盯着自己的父母,虽然父母完全是出于好心,但孩子只会把这些当成一种不信任而排斥。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要求父母做自己的随身保镖,适度的距离能让孩子更加透彻地明白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他会感受到,我被爸爸妈妈爱着、关心着,并不只限于我在他们的周围的时候,我不在他们身边时,他们也同样关心我。
2环境的安全感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一定非要等到孩子自己有独立意识才开始。在孩子还是个小婴儿时,尽量将家中的东西收拾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就可以让他自由在家中活动,让他意识到家庭就是个安全的场所,他可以自由行动。这样不仅可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性格,还可以建立起自信。
孩子还会因环境复杂而更加依赖父母,什么事情都要求父母帮助。家里杂乱无章的时候,孩子叫妈妈的频率一定会很高:妈妈,帮我拿那个黄衣服的洋娃娃;妈妈,我的小毛巾够不着。但是,如果家里的环境比较简单,孩子有固定的箱子来存放物品,拿取日用品或玩具比较容易,也就可以自己做主去干什么、玩什么,这在无形中就给孩子提供了独立自主的机会。
去除依赖心理
有些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也很担心。其实,孩子依赖性的强弱和父母有很大的关系。有3类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过分依赖。
保姆型
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位妈妈说:“我知道女儿在幼儿园里正学习自己穿脱衣服,可是早上时间太,女儿的动作又太慢,看着就着急,还不如自己来呢。”很多父母都是这样,担心孩子的能力有限,或者对孩子缺乏耐心,凡事都为孩子代劳,结果孩子学习独立的机会被扼杀。
改变策略――提供机会
父母应提供机会给孩子尝试处理自己的事务,这样不仅让孩子增加自信,更能让孩子学习自立。同时,父母也应有适量的耐性,切忌操之过急,动辄就指点孩子或干脆直接上手。
早上的时间紧张,帮孩子穿衣服可以从完全由妈妈做过渡到孩子自己做,比如妈妈帮孩子穿比较难穿的上衣,让孩子自己穿裤子、袜子。也可以利用其他机会锻炼孩子,在洗澡前让孩子自己脱衣服,洗完了自己换上睡衣。
控制型
有位朋友是公司老总,当领导习惯了,回家也要做领导,家人都得听他的,宝贝女儿也一样。他的理论是“就这一个千金,更不能惯”。他女儿已经上小学了,老师说这孩子太没主见,什么事都不敢自己去做,他又反过来批评女儿没出息。好可怜的孩子,真是没处讲理去。
一些很强势的父母,总是有掌管他人、控制他人的欲望,面对孩子更是如此,“你的生命都是我给的,当然要听我的话!”在这种教养下成长的孩子,不敢有自己的意见,只得事事寻求父母的提示和帮助。
改变策略――提供指导
不要总是看不上孩子的行为,孩子从小到大就是在学习。如果担心孩子的能力有限,可在事前指导孩子,与孩子一起练习,待孩子熟练后,再让他自己处理。比如上面说的那位老总爸爸,女儿要向老师请假,他只下了一个命令:“你自己给老师打电话。”这倒是在培养独立能力,可是小小的女儿第一次做这样的事,不知道该怎么说。妈妈回来后,教导女儿用什么的语气、应该说些什么,然后让她亲自给老师打电话,孩子也能把这件事做得很好。
严厉型
还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就应该严厉,经常敲打着,孩子才不会犯错。即使做了好事,也不能轻易表扬,否则会使孩子飘飘然。有个小家伙就对我说:“我什么事都做不好,我做什么妈妈都批我,还不如不做呢。”
孩子经常受到责备、恐吓及批评,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无论遇到多么小的问题,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应对,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别人代为解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独立自主呢?
改变策略――提供信心
鼓励孩子远胜于不断的教训和提醒。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什么样的能力,当孩子有机会发挥独立能力时,应当给予赞赏和肯定,一句“做得好”可以给孩子充分的信心,也能成为孩子努力学习独立的原动力。
如果孩子已尽力而为,但成绩不够理想,也应该加以鼓励,欣赏孩子所作出的努力。父母的一句“不要紧,下次再试吧”足够挽回孩子的信心,使他们重拾勇气和力量。
TIPS: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8点启示
1耐心聆听孩子的问题,切勿急于加上自己的意见。
2表明对孩子的要求,共同寻求亲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3尽量鼓励孩子先提出建议,但不要妄加批评。
4针对孩子的需要,适当表明大人的感受和看法。
5与孩子商讨彼此的分歧,然后达成一个都能接受又可行的方法。
6让孩子有自己的计划,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情。
7让孩子有发言权,容纳他们的选择和意见。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完美主义是一种流行病”,美国心理学双月刊《今日心理学》上这样说。诚然,加快的社会节奏让人更加精益求精,但过度的完美主义却会弄巧成拙,让人焦虑沮丧而又难登成功之巅。 一方面,瞬息万变的时代困扰着家长们,让他们给子女的成功施加了更大压力,通过口头语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