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夜,我和一群朋友聚会,十几个人中有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可心。由于赶上其中一个人的生日,席上放了一个大生日蛋糕,如同所有的孩子一样,小可心一直关心着什么时候吃蛋糕。终于盼到了吃蛋糕的时候,在一大块蛋糕下肚后,小可心忽然不高兴了,吵着要走。妈妈明察秋毫,笑着说,一位和小可心很熟的叔叔开玩笑,把奶油涂到了小可心的脸上,制造了一个“奶油小花脸”,大家都没注意,只顾说说笑笑,可心却觉得大家因此而嘲笑他,自尊心严重受挫了。那位开玩笑的叔叔恍然大悟,连忙补救,先是制止了一位试图解释的阿姨,然后端过了蛋糕,喜笑颜开地让小可心沾着奶油也往自己脸上抹了两道,还高高兴兴地展示自己的小花脸,问小可心:“好看吗?哈哈,好玩吧。”大家都笑了,小可心也笑了,妈妈说:“叔叔在和你玩,没人嘲笑你,也没人嘲笑他。”一场小风波顺利度过。那位叔叔的及时补救避免了在孩子幼小的心理上留下阴影。
除了上面这件事,这几天我还经历过其它“逗”孩子的方式,例如到了我家先生的同事家里,看到三岁的男孩胡博有许多玩具,一位客人就开玩笑:“你有这么多车,给我一辆吧。”胡博一声不吭,站在妈妈身边警觉地看着老公。胡博爸爸顺口说:“给叔叔一辆吧,别那么小气。”我赶紧插嘴:“这是胡博的东西,胡博可以不给,这不是小气。”
元旦春节,亲友之间的聚会少不了,这样几件小事至少让我们知道三个方面要注意:
第一,成年人不要为了显示亲热随便“逗”孩子,即使这是我们多年来交际习惯的一部分。孩子还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判断事物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一个小玩笑对成年人肯定不算什么,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无所谓,可是对那些敏感性比较强的孩子就有可能造成深深的伤害。试着回忆一下,可以发现很多人的记忆里还深刻地保留着一些童年的不愉快的事件,例如爸爸把自己捉到的一只知了劈手夺过,扔到了房顶,妈妈骂过自己一句带“死”字的话,自己被男孩子欺负而老师坐视不管……这么多年居然还清晰记得这些小事,足以说明自己是因此受到了伤害的,而这种伤害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际关系。那么,在不了解孩子性格特征的时候,哪些玩笑尽量少开呢?比如,不要随便拿孩子自己的东西、不要向孩子索要东西来试探孩子是否“大方”,尤其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不要嘲笑孩子的身体特征,例如头比较大,发型比较特殊,缺了几科牙齿;不要用威胁来要求孩子亲近,“叫阿姨,叫啊,不然我就拿走你的小车”“来,找叔叔来,不来,叔叔抓你了”然后做出一脸凶恶状;不要故意戏弄,让孩子“出洋相”,再“看笑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
第二,教育孩子身教胜于言传,例如“不能随便要别人东西”,大家都会这样告诉孩子;可是成人“逗”孩子,要他的玩具车,而自己不给还被爸爸批评“小气”,孩子的思维就会混乱了。或者发现:成年人就可以拿别人的东西!孩子的行为是学习来的,所以有孩子在场时,成年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第三,父母要会保护孩子。中国人讲究面子,即使心里觉得朋友“逗”孩子的做法有些不妥,也不好意思阻止,那牺牲的就是孩子的心灵。提醒父母,还是应当温和制止“逗”孩子的亲友,实在不好意思不妨岔开他们的注意力,或者找个理由将孩子抱开。例如胡博的爸爸可以对同事说:“别逗他,他还不懂什么是开玩笑呢。”或者对胡博说:“这些汽车都是胡博的,可以送给叔叔,也可以不送给叔叔,你自己决定吧。”当孩子显现出不良情绪,必须及时补救,不知情的父母就要温和地询问孩子为什么不高兴,倾听孩子发脾气,然后设法解决。有时候一个场景的设置应该胜过语言的解释,例如上文所说那位叔叔对小可心的做法就比较巧妙而有效。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出来,父母也不必勉强,只是说:“好吧,这是你的秘密,你可以不说;等你想说的时候再告诉我吧。”
来源:当代家庭教育报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在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是一件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有先学会沟通,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很多人都不会沟通,其实沟通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要学会锻炼自己的口才,同时也要提防那些禁忌。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禁忌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切忌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