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8/2021

警惕隐形儿童虐待行为

行计划生育之后,中国家庭一对夫妇一般只有一个孩子。按照我们的想象,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不可能发生对儿童的虐待。事实上,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虐待儿童的现象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并给孩子们带来终生的影响。记者采访时,张聪沛教授忧心忡忡地说。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顶在头上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怎么可能发生虐待呢?记者采访时,很多家长都发出了相似的疑问。心理专家张聪沛告诉记者:事实上,人们不知道是否在虐待儿童,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什么叫虐待,甚至对一些虐待现象习以为常。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虐待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作出的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行为。张聪沛认为,传统教育模式中的“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都是明显的躯体虐待行为。而躯体虐待只是常见的虐待形式之一,更隐性的情感虐待、性虐待与儿童忽视,都会对儿童的产生不良的影响。8岁的小泉经常感到恐惧,想要妈妈陪伴,可是妈妈觉得,孩子已经8岁了,不要再像小孩一样依赖,拒绝对小泉拥抱与抚慰。小泉有被抛弃的感觉,经常做噩梦。小轩有马虎的毛病,写字丢笔少划。小宣的妈妈制定了一个纠正计划,小轩每错一个字罚写一篇儿,第一天小轩被罚写28篇儿,写字对于小轩成了最恐怖的事。事实上,小泉、小轩正在经历的就是一种情感虐待。张聪沛说,性虐待比较好理解,与之相比,“儿童忽视”更容易被忽视。对儿童长期、持续的忽视,或者不保护使之免受危险侵害,比如对儿童寒冷、饥饿的忽略等,都能造成儿童健康或发育的损伤。教育忽视、医疗忽视、情感忽视、身体忽视等,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虐待类型。张教授向记者出示了一组心理学者的调查,充分显示儿童虐待的后果非常严重,需要从基础上给予重视。张聪沛教授认为,儿童虐待的直接后果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心理问题可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与价值取向,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问题。心理问题调查的结果显示,少教学员中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因子较高,不良情绪中强迫症状、敌对情绪和偏执列在前面。张教授说,可以看出虐待经历对于强迫症状的影响最突出。孩子犯错受到虐待时,为了防止再犯错,孩子变得小心谨慎,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确定,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从而形成强迫症状。敌对情绪的延续,很可能发展成反社会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张教授告诉记者,产生儿童虐待的因素基本上有三个方面,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中,一些儿童属于养育困难型。易怒,苦恼无常,导致父母的厌烦情绪或者遭受打骂和忽略。受虐儿童会导致智力和躯体发育迟缓。伴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更容易遭到家长的虐待。家庭因素中,父母教育程度低,有童年受虐史、单亲或重组家庭、父亲酗酒等,都是儿童受虐的危险因素。儿童出生时父母小于2岁,由于父母缺乏经验,被认为是虐待的危险因素。社会因素中,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对儿童躯体虐待的影响非常重要。偏僻的农村丢弃女婴、虐待女婴的现象,对男孩子“不打不成材”的教育方式等,都成为儿童受虐的危险前提。张教授说,儿童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儿童期的受虐经历,对儿童青少年期与成年期的情感、行为都产生不利影响。比如造成成年期焦虑、抑郁、易怒、精神异常、自尊心卑下等心理健康问题。还容易造成酗酒、吸毒、过早性行为、卖淫、反社会、攻击行为等行为问题。根据调查结果反映的儿童虐待状况的严重性,专家建议积极应对,预防虐待行为的发生。首先,医疗、教育及社会工作者,详细了解虐待的类型,积极在群众中宣传,使人们了解儿童虐待极其严重后果,形成防止儿童虐待的第一道防线。其次,在学校里普及虐待相关知识,使儿童对此有所了解。当现实生活中虐待发生时,能够积极应对保护自己。比如求助家人、老师,使自己免于侵害。再者成立法律援助机构,为受虐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和救助。还可以对在家庭、学校发生的虐待行为给予监督。坚强父母对孩子的监管,改善亲子关系。有研究显示,随着监护者对青少年的照看增加及与监护者的关系改善,青少年的品行障碍行为有所下降。根据未成年犯罪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以及对儿童受虐后的干预治疗,使儿童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张教授说,儿童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健全的人格是关系人口质量的大事,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作出努力。每个人都要检视自己,你对身边的儿童、对社会上的儿童给予必要的帮助了吗?儿童虐待与儿童的成长发育到底有什么关系?日前,对少管所与正常中学生心理进行长期跟踪对比的心理学者,拿出了一组让人信服的数据对比。研究者以少管所的7余名少教学员为病历组,进行调查,同时以某中学随机抽取的班级男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内容包括16岁以前遭受虐待情况,在定义的四种虐待中,发生一种情况即可以认定发生了儿童虐待。在一般情况对比中发现,少教学员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只有3%左右,而在校学生85%与父母住在一起。而家庭氛围好与父母关系好的少教学员不足45%,而在校男生答卷中上述内容好的占到85%以上。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孩子的生存和发展。在发生虐待状况的对比中,少教学员受到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的比重,远远大于在校男生。儿童虐待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根据调查对比显示,发生在少管学员身上的打架、说谎、偷窃、破坏公物等行为障碍,明显高于在校男生。小刚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很少过问小刚的学习和课余活动。小刚被忽略了,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一来二去,小刚迷上了上网。没有钱,父亲又不给,他开始向姥姥撒谎,要几块钱去网吧。父亲知道后,把小刚狠狠打了一顿。小刚不再找姥姥要钱,开始到社会上小偷小摸。终于,他在与网友一起盗窃电缆时,被警方抓获而劳教。心理学者认为,小刚是在遭到情感、忽略、躯体的一系列的虐待后,才发生了行为障碍。可见虐待是儿童期不可忽视的现象。按照一般的思维,“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儿童一出生就得到了加倍的呵护,因此发生忽视及性虐待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事实上由于父母过于“望子成龙”,加之教育方法欠缺,使得情感虐待与躯体虐待的可能性提高。少教学员小平给研究者讲了个故事。小平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在4个隔辈老人的呵护下,没有学习过任何自理能力。在学校里,他感觉同学们都瞧不起自己,心理上很自卑。由于缺少协作能力,小平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爸爸妈妈一直希望他有出息,能考第一,给他加大课外补习。小平的学习上不去,爸爸用鞋底子抽他,妈妈用手拧他,使他想起学习就心理厌烦。终于,小平宣布再也不学习了。在一次父亲的体罚之后,小平离家出走,结交社会的朋友。因为一次偷窃被少管。少管学员中,偷窃的比率占到7%以上。张聪培教授认为,小平是典型的“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的过分严厉”。由于传统错误的教育观念影响,家长用手打孩子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教育手段。孩子挨打也从自身找原因,很少寻求帮助。孩子受到性虐待时,会认为是丢人的事,很难开口告诉别人。由于这种隐蔽性,降低了受虐孩子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可能性。由于儿童虐待经历将对儿童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更应引起社会重视。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孩子的性教育要提前开始

去年,“少女妈妈”成为一个社会热点。最近,上海市的24小时生殖健康热线对439人次2岁以下的青少年打来的咨询电话进行了分析,发现手银、避孕及避孕失败后的补救、人工流产问题等成为青春期少男少女咨询的热点。而由“坠婴事件”催生的“青春关爱俱乐部”热线短短开通1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