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18/2021

帮孩子恋物行为追根溯源

妞妞,4岁,妞妞妈妈最近很心烦。原来,阿姨在妞妞4岁生日时送她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像个小公主。妞妞特别喜欢,天天吵着要穿公主裙,更让妞妞妈妈心烦的是: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她就死活不肯换下来,也不管裙子有多脏。即使你怎么哄她、劝她,都没用。最后妞妞妈妈只好采取暴力手段让她脱下裙子,可换来的总是妞妞长时间的吵闹和哭泣。妞妞妈妈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啊?同样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恋物行为≠恋物癖这两个女孩到底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呢?当然不是,这种高帽子可不能乱戴啊。因为“恋物癖”和我们一般说的对某样东西比较依恋,可不是一回事。“恋物癖”是变态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是指对性爱对象的一种象征意义上的迷恋。恋物癖患者通过抚弄、嗅、咬或玩弄某物来获取性快感。而妞妞和丽拉这两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怎么会是恋物癖患者呢?最多,只能说是存在于幼儿身上的一种“恋物行为”,还没有达到“癖”的程度。恋物行为是指儿童对某种特定物品的依恋,在这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儿童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而一旦离开它,儿童容易哭闹、焦躁不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儿童失眠、拒食。恋物行为在婴幼儿中比较常见,婴儿一般依恋毯子比较多;而稍大些的孩子大多会依恋那些比较柔软的玩具,比如说毛巾、毛毯、布娃娃、长毛绒玩具等。恋物行为“追根溯源”那么在儿童的世界里,为什么会有恋物行为呢?一般是因为儿童的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导致。对依恋的需要。我们知道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依恋,孩子会依恋一直照顾她的人,通常这个依恋对象是妈妈。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能保护他们不受外界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使她不会因独自一人而磕破弄破;也能在害怕时,从妈妈那儿找到安全。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孩子无法从他们那里找到安全,得到依恋。于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会转移注意力:既然不能时时刻刻恋“人”,那只能转而求其次,即“恋物”。因此,有专家认为:当孩子在需要妈妈而得不到满足时,把某些物品作为妈妈的象征或替代品,从中获得安慰。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医院内我吃了护士的“豆腐”

话说办公室是个复杂的地儿,暧昧恋情满天飞,医院似乎也差不多,尤其是医生和护士之间,更是小暧昧不断,和小编一起去看看男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情感故事吧! 我是生活在南方的,今年30多岁,自小家里很穷,农村出身的都知道,苦是不用说的,放牛、砍柴、插田、煮饭……很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