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 · 11/19/2021

从古代名人透视领导的心理盲点

  许多领导者尽管在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情结、自恋、自卑、自负、轻信等心理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做出匪夷所思的决定。本文作者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了4位性格古怪名人,力求从心理病理的角度对他们的领导行为做出独特的剖析,以达到警示世人、开阔视野、怡情益趣的心理目的。

  丧失理智

  拿破仑一生最有名的名言是:“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字。”可他哪里知道,他一生的悲剧就在于这句话,因为正是这种信条导致了他的极度自恋。

  在心理学上,自恋泛指个人强烈的自我重要感及过高估计自我能力的倾向。拿破仑不是天生就自恋的,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曾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那超乎寻常的自信。1804年,拿破仑因赫赫战功被法国元老院正式授予皇帝称号。但他不以此为满足,曾经放出豪言:“我不知道有什么极限”,“只向往一个世界帝国,世界要求我来统治它。”由此他向整个欧洲宣战,他的自信最终演变成了自恋!最后导致了他的灭亡。

  拿破仑用自己一生的兴哀告诉人们:自恋使人分不清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巨大鸿沟,幻想自己可以战胜一切。拿破仑由自信变得自恋,使他过高估计自我重要性及个人的能力,贪婪得不知天高地厚。拿破仑不明白,当一个人过分自信时,只有一件事情能阻止它,那就是学会自卑。但是由于屡屡得手,拿破仑没有丝毫的危机意识,有的只是冲击意识。

  结果就成了这个样子:战胜他人的次数越多,输给自我的机会越大。

  诸葛亮因“云长-文长”情结而废魏延

  诸葛亮一向是领导者的典范,但他也有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这就是“云长―文长”情结。在心理学上,情结泛指个人的某种潜意识的定向思维模式,这一模式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个人的判断与决策,有时看来是毫无理由的。

  诸葛亮克复中原未成,关羽失荆州是主要原因。关羽性格逞强好胜,刚愎自用,以致误了大事。蜀营中有一个人无论从相貌到性格都神似关云长,这就是魏延(字文长)。《三国演义》介绍魏延出场时描写他“面如重枣,目若朗星”,这与介绍关云长出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极其相似。

  关云长当初不贯彻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使蜀国腹背受敌,也使诸葛亮后来六出祁山必须跋山涉水一个多月才能抵达渭水。而如果荆州不丢,蜀军由水道出川,用不了几天就可以直抵洛阳。诸葛亮心中对关羽的怨恨不言而喻。可魏文长又偏偏不识相,屡屡提出要孤军深入,这岂不正像关公当初的狂妄吗?

  魏延的为人与关羽十分相似,加上文、云二宇在古汉语中发音很相近,所以喊“文长”很容易使人想起“云长”。可以想像,诸葛亮之“云长―文长”情结就是这般形成的,天长日久对魏延产生一股说不出的厌恶。所以诸葛亮平时打压魏文长,其实也是在发泄对关云长的怨气,这是典型的“情”表现。

  诸葛亮死后魏延即被诛杀,并殃及三族,这实在是蜀国第一大冤案,而其根源正在诸葛亮身上。只可惜魏延自建安十四年到建兴十二年,26年效命刘蜀,官拜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却不得善终。

  朱元璋因人格分裂而杀无辜

  朱元璋的人格一生中有几次重大变化,对他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早年的朱元璋渴望生活稳定,眷恋亲情,当初投入郭子兴的红巾军,完全是为了自保性命,混碗饭吃。

  中年的朱元璋坚韧不拔,虚怀若谷,恢宏大度。他处事公平,善待书生,曾疾恶如仇而能善待敌手。特别是其对龙虎山道观的保护,使朱元璋首次对自我有了使命感。

  晚年的朱元璋却变得疑心深重,刚愎自用,稍不如意就动杀机。朱元璋在洪武十年有一个明显的人格断代,心理学上称为人格分裂,它泛指一个人的稳定性心理特征突然出现某些结构性变化。他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听不得不同意见,与以前相比判若两人。

  朱元璋的人格分裂由其强烈的自卑情结导致。他总是担心有人耻笑他的出身,鄙视他的智力,甚至谋篡他的皇位。由此,他既不相信唐太宗的布衣宰相班子会善始善终,也不相信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会令他高枕无忧。他在中国历史上首创了“族群屠杀法”,为的是确保他朱姓王朝的绵延流长,使皇权的膨胀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晚年的朱元璋人格分裂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多疑只是其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朱元璋自知做了许多丧尽天良的事,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因为他总是感到自卑!

(实习编辑:梁子豪)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不可轻信“心理测试”结果

时下各种媒体上的心理测试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人们希望从中获知自己的心理状况。 不久前,我收到一封求助信:“您好!我是一名15岁的高一女生,前几天我做杂志上的心理测试时,惊讶地发现,我的抑郁指数是77!这太令人不敢相信了。我知道我的心理素质不好,可我连做梦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