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知觉与社会知觉

1.知觉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知觉不仅取决于客体本身,也受到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2.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穿戴、长相、语言、姿势、行为等),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情绪、态度、品质、能力、性格等)的过程。

 

二、印象的概念与形成

印象是记忆中留存的关于他人的形象或概念。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整体印象的过程。印象形成是人们适应新的社会情境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人们先根据有限的信息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

 

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很重要,请结合实例理解记忆)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primacyeffect):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

  • 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 首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 1)人们最先的注意投入是完全而充分的,使得最初信息造成的印象更鲜明、更强烈。

      2)最初的印象对于后继信息的解释有定向作用,人们倾向于将新近获得的信息纳入原先获得的信息之中,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来的信息。

      (二)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一样。

    • 负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又称扫帚星效应,指某一特质印象分低而影响到其他特质普遍低的特质分数。
      • (三)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所形成的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它使人倾向于按照既有概念的轨道来认识和解释有关对象。

      • 在刻板印象起作用时,人们会把同一特征赋予该群体的每一个人,而不管群体成员间的实际差异。刻板印象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但多无法测量与验证。
        • 1.累加法则:将各个独立信息累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2.平均法则: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单独加工后,把它们平均起来形成总体印象,而非简单相加。

          3.加权平均法则:根据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特征以不同的权重之后再进行平均,形成总的印象。

          五、印象管理

          1.定义

          印象管理也叫印象控制或印象整饰,是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2.印象管理的策略

          1)自我美化:努力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

          方式:得体的穿着、整洁的修饰、各种装饰、以肯定的评语描述自己(可能夸张甚至歪曲)

          自我展示的原则

          A.角色获得

          B.相互支持

          2)他人美化:通过各种途径努力使别人感觉很好

           

          3.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使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自我表现。如果使用得当,通常可以成功提高个人魅力。但如果使用过度或不恰当,会招致相反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之归因

           

          一、归因的定义

          归因是指人们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

           

          二、几种归因理论(很重要)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分为两种:内因和外因。

        •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人格、品质、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等),称为个人倾向的归因(归于内因);
        • 如果判断原因来自外界力量(他人、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称为情境倾向的归因(归于外因)。
          • (二)维纳的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取决于三个维度:·

            定位:内部-外部

          • 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内因与外因中,有些是可变的,有些是稳定的)
          • 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个体能否控制)
            • (三)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1.内控者: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去觉悟个体在做这些事时候的努力程度,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境投入更大努力,符合社会期待。

              2.外控者: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情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面对困难与失败,将责任推卸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求解决办法,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

              三、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2.折扣原则: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的倾向。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为何偏偏喜欢她

              事情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发生了,我曾经祈祷,但愿此事不要发生,永远不要发生,但是这终于还是来临了。这是我和她的第四次见面了,在见面之前我特意为她准备一样东西给她,因为我遇感到她一定很喜欢的,事实也是这样她真的很喜欢,当她收到我给她的礼物的时候,她的眼神里流露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