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20/2021

来自心灵的疾病需要补营养

  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人体发育需要蛋白质、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五大营养素。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需要时时刻刻补充营养。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内心被愤怒、嫉妒、贪婪填满,很多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空虚、寂寞、苍白,这些来自心灵的疾病告诉我们,它也需要补营养了。

  小习惯赶跑了“快乐因子”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经历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心灵才会出问题。其实,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日积月累直至最终爆发的过程。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我们心灵健康的大敌。尤其以下一些不经意的生活小习惯,会悄然夺走我们的“快乐因子”,让人陷入坏情绪的恶性循环。

  走路时无精打采。人没精神时走路会无精打采,反之亦然,走路时无精打采会让你情绪更糟。研究发现,当受试者被要求耷拉着肩膀、弓着身子、低垂手臂走路时,他们会比走路昂首挺胸的人经历更多坏情绪,更容易想到不愉快的事。

  缺少真正的交谈。我们每天都很忙,各种网络社交软件闪烁不停,却缺少和别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社交软件丰富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但也常常让彼此无法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让我们的心里话更多地积压在心中。

  没有时间独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每天围着工作、婚姻和孩子团团转,根本没有独处的时间,也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久而久之,你内心的焦虑和抑郁就会升级。

  频繁拍照。智能手机的普及培养了不少“拍照族”,吃的要拍、旅行要拍,甚至碰破了腿也要拍,这种每时每刻都想“晒”的行为对专注力的影响很大。美国巴斯蒂尔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与不拍照的游客相比,总爱拍照的游客更难记住他们去过景点的具体情况,无法专注于旅行。

  拖延。重压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惹上了“拖延”的毛病,非要等到火烧眉毛才拼命赶工,质量还不高,最终陷入压力、焦虑、赶工的恶性循环,让人身心俱疲。

  太过认真。大城市生活压力也大,这就导致大家都要努力奋斗,谁都不服输,事事较劲。这种要强的态度,也让你的生活中缺少欢乐和笑容。研究显示,笑声是提升情绪、缓解压力最好的法宝。没有笑容的生活,必然会被焦虑、压力、烦躁等负面情绪包围。

  坏情绪消耗心灵的养分

  别小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是它们在一点点地消耗掉我们心灵的养分,让我们深陷坏情绪的囚牢。如果不及时改变,我们的心理状态将每况愈下,变得越来越易怒、焦躁,甚至出现强迫行为,进而影响正常生活。

  美国“博闻网”刊登一项调查发现,75%的颈椎疼痛、80%的头痛、99%的腹胀以及90%的疲劳都由坏情绪引起,人体的每个脏器都与对应的情绪息息相关。

  因此,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都需要均衡营养。从现在起,我们不妨:审视自身,严防“心理营养不良”。很多人在工作初期都有目标,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的影响,人们的追求早已偏离了最初的梦想。适当地审视自己、让自己沉淀下来,问问自己最需要什么,可以避免心理因为长期得不到呵护而营养不良。

  适度取舍,避免营养过剩。眼界的开阔和信息爆炸式的增长,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追求更多的知识和更好的生活是应该的,但也要有所取舍,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要让无限的生活压垮了有限的人生。适度放弃或者下调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让自己活得轻松快乐点儿,别让自己的内心和身体一样“营养过剩”了。

  心灵的五大营养素

  假如你达不到上述平衡,已经有坏情绪引火上身,那就从以下几点着手,为心灵补营养吧。

  保持专注力,给心灵补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而专注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想做好一件事,专注力必不可少,就像要完成生命活动,必须有蛋白质的参与。专注力可以保证做事时百分百投入,将外界干扰降至最低,感受不到外部的压力,内心的焦虑感也会降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专注力也是记忆力的重要保证。

  多运动,摄入足量的心灵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生命能量的来源,而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不仅能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还能缓解心理压力、排除抑郁情绪、提升抗压能力。抗压能力相当于内心的“免疫力”,免疫力提升了,内心自然不容易得病。

  寻找快乐,犹如心灵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而快乐就是维持心理平衡必需的物质。我们每天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绪就会进入低谷。要想平衡心理,维持情绪稳定,欢笑必不可少。它能将人的情绪调整到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不再去想那些不开心的事。同时,还能激发人的灵感,让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拥有更多的创意。

  多交流,是净化心灵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增强消化功能,有助于排出体内的胆固醇和有毒物质。经常和朋友、家人面对面地交流,也能将心中的不快和郁闷一吐而出,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窥阴癖让他老上女厕所偷看

作案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下身隐隐发涨,必须到厕所偷看达到了目的,上述感觉才能消失,并且心里会有说不出的舒服和满足,如此屡教不改,父母最后将其送到心理诊所,才知是一种心理障碍-――“窥阴癖”,该青年才得以治疗。 窥阴癖既然是一种心理障碍,就可以通过治疗得到一定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