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1/21/2021

从郑爽看父爱

  *无视权威
  从郑爽与父亲的互动来看,关系似乎比较融洽。她在父亲面前显得有些没大没小的,什么话都可以随便说,但从深层来看,她可能是对父亲权威的无视。
  女儿与父亲在早年的关系模式直接影响着对权威的认同与理解。做为独生子女的90后孩子,人际关系模式一般都是在与成年人的交往过程中习得的。家里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这个小太阳转,无形之中很难建立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界线。
  过去我们吃饭的规矩可能是长辈上桌小辈才能上桌,长辈动筷子小辈才能开吃,甚至长辈坐什么位置都是有讲究的。而现在家庭中已经没有了这些规矩,好吃的先让小孩先吃,生怕他不吃。长辈在孩子面前不仅没有了权威,反而有点低声下气了。
  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不知道权威为何物,也就不会惧怕权威。权威有时候代表的是一种规则的制定者,如果孩子对权威不屑于顾,那么他对于权威制定的规则就不会尊重与遵从,他会去屡次尝试权威的底线,在这个触碰底线的过程中不断去破坏规则。
  当然在破坏规则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正性的经验。在孩子不断的受挫中,他会去思考,规则的制定是必须去遵守的,否则会招致惩罚,这样孩子就在挫折中得到了成长。另一方面,孩子不惧怕权威,是将自己放在了与权威平等的位置,他开始尊重自己,有了自己的选择与观点,并且更加个性化与自主性,而不是对仅威的百分之百的屈从。
  *宠溺与情感疏离
  “多吃饭就是孝顺”,这句话让我们多少体味到一种无奈,父亲对女儿没啥要求求,只要能吃饭就开心。
  这又让我联想起这样的场景,家长手里端着饭碗满院子地追着孩子喂饭,最怕孩子吃不饱。孩子肚子饿了就会要吃的,这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在吃饭的这件事上,让那么多的家长头疼呢?归根结底是家长将自己的焦虑投射给了孩子。我过去可能有饥饿的经历,我过去有没有被满足的情结,所以我要让我的孩子吃饱。
  而孩子潜意识里却是,你越让我做的事情我就越不这样做,所以孩子也就不吃了。当我们过度的关注孩子吃饭的这件事情,家长与孩子都承受着焦虑与压力,那么吃饭这件小事也就变成了大事,这就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个现象,越溺爱孩子的家庭,越注重孩子营养的家庭把孩子越养越瘦。
  郑爽按照节目组的要求为爸爸准备了早餐,当然鸡蛋都没有煮熟这点我们只能无语地一带而过了。我们看到爸爸非常希望与郑爽一起共进早餐,但她回答说不想吃。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有些尴尬,两个人好像坐在同一张桌子吃饭都有些不自在。爸爸在跟女儿聊天时,女儿显得心不在焉,父女不在一个频道上。
  虽然节目组是想明星们展示一下孝心,可是这不同于演戏,因为对手是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亲人,装总是会留下痕迹。自始至终,郑爽没有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父亲身上,她与父亲的沟通没有交集,也很难看到情感的自然流动。
  在写信这个环节,她写给父亲的信只有寥寥的一句话:“父爱父爱,我还远远未能理解”。如果我是那个父亲,我会感受到一丝丝的悲凉。她也许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她把父亲的爱看做理所当然,即使已经成年,父亲对她的付出也是应当的。在她看来写信是一种煽情的表现,不过她也确实说了实话,父爱是什么,在她的字典里真的没有。
  父亲写给她的信已经放在了信箱里,几次提醒她看信,她都表现出没有多大兴趣,父亲的失望淹没在了她的“冷漠”里。郑爽的“冷漠”并不是让人感到无情,只是她不会情感表达,也缺乏情感表达,最核心的是她无法与父亲建立情感链接,缺乏情感的穿透力,总让人感觉父女之间隔着点什么。
  *自我为中心
  在陪父亲去花鸟市场买金鱼时,郑爽一再否认父亲的选择,当然在这些小事上父亲也没必要与她争辨。她自始自终没有站在父亲的角度去为他考虑,去真正用心了解父亲喜欢什么,他想要什么?
  做为父母的掌上明珠,郑爽有着幸福的童年,享受着父母的宠爱。从她的成长经历来看,她的童年都是在各种音乐舞蹈的兴趣班度过的,为了培养她,父母在她12岁时送她去了成都一所学校学习,后来抱着试试的态度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结果幸运的被三所电影学院同时录取。去年底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事业上一帆风顺,她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不断地验证了自己判断的正确性,不断的自我肯定,这也让她很难将目光放在别人身上,包括她的父母。
  节目中有一个场景特有意思,在买鱼回家的路上,她因为天凉流了点鼻涕,爸爸本能地用手套帮她擦掉,这个动作立即激起了她的恼怒,她一路上报怨爸爸让也出丑,又怪爸爸让她戴着“破手套”结果没法拿纸巾,完全不体谅爸爸的感受。
  在父母那儿,我永远是个孩子,我永远是家庭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当带着这样的感觉去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时,我们往往会受挫。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专门为我设计的,并非所有的人会去迁就我的情绪,而我也不具备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缺乏同理心的关系总是让彼此很难建立深层的链接,也就很难走进对方的内心。
  *孤独
  在节目中,郑爽总是自言自语的将心理活动用语言表达出来,排除节目中她表现的需要,我更多的看到她从小形成的一种与自己相处的能力。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在独自一人玩玩具或者扮家家的时候,会一个人对着玩具或者公仔自圆自说,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角色,与物互动。这也是做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玩伴而自发的一种交往能力。只是这种交往能力全凭着想象与他人互动,而实际上获得的回应也是臆想出来的。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练出来的。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人在一起生活,他就缺乏了一个人际交往的教练,比如分享、谦让、共情、理解、尊重等等很多的能力就只能靠父母的说教或者书本上得来,但那样获得的经验总是有些苍白无力。
  人一生都是在追求关系,关系的质量决定幸福的质量。那么与他人建立关系也就是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关系是在孩子童年时间与同伴的互动中发展出来的。如果父母仅仅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缺乏与同伴一同游戏的机会,他就会欠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无形中创造了人群中的孤独感。
  我们发现郑爽在自言自语中总是会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对于成年人来说,你可以说她幼稚,也可以说她天真,亦可以说她具有童话般的想像力,这种能力一方面会与现实感脱节,让我们感受不到现实的残酷,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屏蔽掉了那些不好的东西,选择不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而只愿意生活在想像中、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但另一方面,孤独的能力可能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思想自由飞翔,现实有边界,思想的世界却可以无边无际。我们可以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写作、编剧、绘画、音乐、诗歌的创作中,那种无边的想像力成为了创造力的源泉。
  可喜的是,在播出第二集时,郑爽与父亲的情感隔离的状态开始出现了松动。在她写给父亲的信中,开始打开心扉,回忆过去与父母在一起的甜蜜时光,逐渐接触自己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对父母有了感恩,体会到父母的不易。希望她将过去美好的感觉一直保留,并珍惜与父母一起的日子,用心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顺。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爱情,错过一拨又一拨

他又去嘉年华玩套圈了,誓要赢回个一人多高的毛绒玩具。每回空手而归,朋友们都劝他:你就是上当没够!一人多高的玩具没准人家就一个,还指望它挣钱呢,哪儿那么容易就给你。再说了,万一那是个真人扮的就糟了,弄回家咱可供不起盒饭!其实到嘉年华他压根儿就没去玩套圈,每回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