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心理学家佛曼斯特是全世界独一无二专门研究“单相思”问题的专家。他的研究成果认为“单相思”比“两相思”实际上更为常见,可以说是几乎所有成年人都饱尝过“单相思”别人或被他人“单相思”的苦涩或尴尬的滋味。尽管“单相思”可能发生于所有年龄,但14至18岁系“多发年龄段”,原因很简单,该年龄段少男少女刚到青春期,特别爱沉湎于幻想,却又不善于自我控制。不过60岁以上年龄的老人,也时不时会发现痴迷的单相思者。此外,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也偶然会出现个别“傻乎乎”的“单相思”者。“单相思”十有八九热烈、纯洁、永世难忘,但对被“单相思”的一方或外人来说,却又显得可怜兮兮,令人同情。但被“单相思”的另一方,在多数情况下到最后也会发展到忧心忡忡,甚至痛心疾首。全世界可能有一亿多人“单相思”。虽然在人们心目中似乎女人比男人更“多情”,但实际上成为“单相思”主动一方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的“性幻想”往往比女性更为大胆狂放。“单相思”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统计显示,由于“单相思”导致的暴力少之又少。已婚男女“单相思”的婚外恋模式大多是:起初双方产生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表面上看仅仅是知心朋友,但实际上其中一方首先萌生爱意,并陷入完全由自己编织的情网中难以自拔。然而对方却可以十分冷静地打了退堂鼓,并或直接或婉转地加以拒绝。值得庆幸的是,“单相思”大多“寿命”不长。据统计,平均每次“单相思”的持续时间仅为36天,可以说十分“短命”。如果说“单相思”还可能对社会有正面意义,那就是有的“单相思”在无意中促成了失恋一方的成长。如拜伦、济慈、莱蒙托夫、瓦特、契可夫、莫泊桑等人在年轻时都曾有过“单相思”的经历,而正是失恋后的悲伤、沮丧和绝望,促成他们发奋图强,最终成了名人。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就是家常便饭,而对于一个临近大考的学生的来说,考试也许是最为有效的检测自己实力的办法了。但是,出于对成绩的渴望,不想让父母老师失望的迫切,对考试结果担忧的同时也影响到了考试时的心态。对于考试焦虑的孩子来说,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帮助他们走出这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