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自杀事件”使“职场抑郁症”再次受到关注。从“张锐多次表示工作压力太大,两度想要辞职”来看,他已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自杀正是心理疾病、精神疾患的极端体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几乎正困扰着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人。据世界精神病协会年会发表的报告显示,抑郁、自杀、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精神疾患所造成的负担,在目前中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第一,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
而企业员工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患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健康型组织及EAP协会2006年曾借助专业调查机构的调研平台进行了“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共有7476名来自全国各地不分年龄、收入、地位和学历的在职人员参加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9.13%的在职白领受“压力”、“抑郁”、“ 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56.56%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心理咨询,但从未尝试过;79.54%的职场人士意识到“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到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以来,我国已有1200多位企业管理人自杀身亡。其中既包括一些比较着名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如原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总经理方宏跳楼自杀、贵州习酒老总陈星国举枪自尽,也包括一些不太着名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人,如年仅29岁的茂名永丰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家中割腕自杀。
面对如此形势,且不说员工个人是否应该主动寻找解决之道,对于企业来说,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员工降压减负,关心并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无疑应该成为企业管理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事实上,关心员工的心理健康,就是关心企业的健康成长和持续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问题的凸现,会严重影响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影响人力资本的收益。
企业员工心理问题给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人际冲突增加,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工作效率和业绩下降,客户服务质量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上升,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竞争氛围受到影响等。
因此,现代人力资本投资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投资的内容。心理健康投资包括心理知识学习、心理调节培训、工作环境改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目的是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
国际上解决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通行良方是实施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员工心理服务)。所谓EAP,就是采取减压的方式,通过疏导和调整员工的心理情绪,来达到预防和解决其个人及生产力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和企业效率。
对我国企业来说,为员工提供“精神福利”还是个新概念,但无疑是一种迫切需要的新尝试。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走进职场,电影中的场景比比皆是。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一周中每个人的心理周期、工作节律、生理指标都会有细微的差别。本周的主题策划,让我们通过一周情况调查,带您寻找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律”。 关键词:七日节律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加拿大心理学家、麦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