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1/23/2021

我们为何对坏消息那么感兴趣?

​  如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网络上充斥着暴力、凶杀、灾害等负面新闻;微信、微博上转发最多的总是“自来水惊现避孕药”、“逛商场当心人贩子”等谣传;朋友聊天,话题也常会不由自主地转向谁家出了大事、谁的婚姻出现变故等坏消息。中国人似乎患上了“坏消息综合征”,眼中好像被装上一层滤网,只看得见坏消息,而对好事置若罔闻。

  孙涛是一名网站编辑,每天要花很长时间浏览新闻网站和微博。最初,他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分析、转载。但不知从何时起,他一看到负面新闻,就能激起无数愤世嫉俗的激昂陈词。看到公交纵火的信息,他愤怒地指责嫌疑人“自己死还要拉垫背的”;看到高速公路连环追尾事故,他又抨击“大多数司机都不守规矩,全该回炉重造”。他曾试着不去关注,但还是会被各种负面信息吸引,不自觉地评论、转发。

  2010年,美国尼尔森调研公司发布了一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而且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约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为41%。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坏消息总是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首先,人们在潜意识里喜欢扮演一个被逼无奈的受害者,看到坏消息时,人们就会觉得,“社会这么不完美,处处是危机,处处不公平,所以我混成现在这个样子,不是能力差,而是大环境不好”。其次,“比坏”心理在作怪。去年有一句网络戏言流传很广———“知道你过得不好,我就放心了”。当今社会每个人压力都很大,生活中都充斥着不如意,看到别人的处境比自己更坏,会获取一种隐隐的心理安慰。再次,坏消息是个“减压阀”。不顺心时看到坏消息,会觉得自己已经很幸运了。第四,“情绪共同体”作用推波助澜。坏消息会让有相似感受的人产生类似的情绪,比如一个失恋的人看到“女方傍大款出轨,男孩持刀伤人”的新闻时,就会对“拜金女”产生二次仇恨,在评论里肆意谩骂也就不足为怪了。最后,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在人类的先祖中,善于察觉到威胁的人更可能存活下来。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坏消息的关注成为一种生物保护机制。

  过多关注坏消息,会让人形成习惯性质疑,产生憎恨、厌恶、愤怒、逃避等坏情绪,幸福感降低。如果得不到合理释放,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人处于紧张高压状态下,容易丧失安全感,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总看到别人的缺点、社会的不公,喜欢抱怨而不喜欢自省。可是,爱抱怨的人永远不受待见,好运气也不会青睐满腹牢骚的人。建议不妨先强迫自己离开电脑、手机,空闲时间多运动,多与朋友聚会、唱卡拉OK等,尽量不谈论新闻时政。还可以参加公益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心理学家发现,养成一个习惯只需21天。建议买一个橡胶手环,无论跟朋友分享了坏消息、评论了网络坏消息,还是在心里评判了一个坏现象,都弹一下手腕,并且把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保持21天不换手,你就会发现,其实好消息比坏消息多得多,社会也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送给情绪低落的人――勉励篇

明明是活在现在,你却总是念念不忘着过去,又忧心忡忡着未来;坚持携带着过去、未来与现在同行,你的人生当然只有一片拖泥带水。人总是因为心理思虑过多,所以你常常把你的人生复杂化了。 而单纯是一种恩宠状态。单纯地以皮肤感受天气的变化,单纯地以鼻腔品尝雨后的青草香,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