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1/24/2021

我们的生活都被工作占领了!

职业侵占生活,正在成为我们的生活之殇。这是转型期社会的集体症状,不分性别,不分阶层,工作第一、生活第二,作为职场潜规则被规定下来。我们之中的每一位,几乎都在经历着这一切。身边也不乏让我们震撼的见证。我们为什么允许职业如此侵占我们的生活?

那一天,在办公室,肖菲突然听到罗佳说:“我觉得自己没有了生活。”

这句话让她一震,惊起一层鸡皮疙瘩。肖菲绝没想到,好强、不服输、总是干劲十足的罗佳会说出这句话。而这分感受,竟与自己如此相同。

这相同是由每天中午永远不定点吃就的午饭、晚上做不完的方案以及在京沪之间打着“飞的”当天往返之类的节奏构成的。这相同也是由她们的角色决定的,她们都是公司的业务骨干。谁也不知道为什么,每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事情等着做。

“你看公司里的小姑娘,天天有时间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下班后不是上那儿去玩就是去这儿吃。我的生活里还剩下些什么?!”聚会,推掉。电影、书籍,搁置。年假,作废。而在每一个24小时里,减掉不充分的睡眠,减掉给孩子和家人所尽的少得不能再少的义务,余下时间就只有工作。这几近无边的责任与付出,最终积累成一种情绪:不快乐!

都是“都市苦命人”

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样的不快乐!他们戏谑地称自己为“都市苦命人”。这苦命包括:贷款买了大房子没时间享受;办了健身卡没时间锻炼;忍着身体的不适没时间上医院;有漂亮的整体厨柜却大部分时间在餐馆里胡吃海塞些油腻腻的饭菜。工作像大雾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稍无警觉,就变成了全部。具体可见的是时间的缺失,隐形的却是另外一些东西。

35岁的邓妍,刚刚拿下一单漂亮的销售定单,同事们都对她侧目相看。但这兴奋,和此前长达3个月的焦虑相比,极其短暂。“有多少次,我都陷在彻底的绝望里,带着一定要放弃的念头上床,又在第二天起床时,再给自己打一口气。但我付出的是什么呢?”邓妍付出的,甚至无法与他人道出。那是镜子里失去女性润泽的脸;是一个人拖着疲惫的双腿打开黑暗房间时的寂寞;是每天早起匆匆喝完中药出发、晚上再喝完中药上床的机械。

“我怀疑自己的生活。这是无趣、枯燥、没有温度的生活。”邓妍甚至认为,那些挣到的钱,在无人分享快乐或痛苦的状态里,毫无意义。心理学认为,人最深层、最重要的情感诉求就是亲密关系,没有它,工作取得再高的成就,也无法让自己真正踏实、安定下来。遗憾的是,“我想建立亲密关系,但太麻烦了。”它甚至比在职场上的竞技还难。为了逃避这无法面对的孤独,为了自我价值感的满足,我们像上瘾一样,愈发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职场上。

不被接受的“空”和“闲”

“中国夫妇两人都得上班,所以他们没有时间做饭。当晚上他们筋疲力尽回家时,在倒在床上睡觉前最高效的做饭方式就是加热速冻饺子。”英国《泰晤士报》在报道投资者对速冻食品行业充满兴趣时如是说。

这黑色幽默,表达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在如此高速的经济发展中,每个人都认同一件事:不拼命,就被抛弃。但正是如此,职业不仅侵犯着我们的生活,更侵犯着我们的生命。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

比这个说法更残酷的是一桩桩被称作“过劳死”的命案,以及一个个没有被称作“过劳死”却被病魔夺走生命的年轻人。年初,我们已经看到34岁就告别世间的时尚杂志编辑、博客名人原晓娟。

现在,湖南卫视的汪涵,这个因幽默而受人喜爱的主持人,消失在大家视野里近两个多月,又出现了。他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肝病(是不是肝硬化?未承认)。一个累成这样的人,却还在为躲不过去的公众期待、看似不可或缺、很有意义的工作而拼命。他的行为,和那时术后休养中还坚持写博客、接受各种采访的原晓娟有什么区别?

身体已经不得不用停下、不配合的方式给我们警告了,为什么我们依然认为,“闲”和“空”的状态,是那么的不能接受、没有价值感?是谁把这样的观念凌驾于生命之上?

我们慢慢认同这一切

奥修说,生命最完满的存在,是做我们自己。可惜的是,由于对职业所代表的社会价值的高度认同,我们甚至不知道今天的自己,所行所言所拥有的性格,有多少还是出于自己的本性。

当公司高管4年,郑成嘉在最疲惫、最不愉快的时候,常会不自觉地回想没做领导时的自己。她曾是那么自由爽快,爱玩,爱乱开玩笑,敢于仗义执言,最恨逢场作戏。而现在,规则,不,也许是教训,让她日益收敛起真实的自己,甚至从着装上,都能看得出来,休闲、风格化的着装几乎不再穿了,一律由清一色深灰、墨蓝的刻板职业装构成——而这曾是她最恨的。为了维护领导的尊严,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了一再要求提高的业绩,她变得越来越不苛言笑。甚至在与先生的关系里,她也不自觉地运用着说一不二的强势风格。不仅是先生,连她都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强人不是她自己。

身在其位,当职业角色作如是要求的时候,我们必须尽快学会接受。但如果对接受没有警觉,不画一道界线,这些要求就会侵占我们的内心。“当我们对职业要求过度认同,会把职业的价值观内化到自身,因而波及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中国研究职业枯竭的心理学家许燕教授说,这对关系的伤害可能是无可挽回的——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需要从这些对我们至关重要的关系里获得支持和能量。

不敢面对的自己

据说,“学校”一词,源自希腊语“闲暇”。这意味着,闲暇和求知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不仅没有时间求知,滋养心灵,他/她甚至也无法和自己待在一起。这也许就是忙碌的真实意图:他/她不想和自己待在一起。为什么呢?

“现在,我心里老有一种声音,总有一天,我一定把眼前的生活彻底放弃,我恨死了每天有这么多人,员工、投资方,还有我爸我妈,整天对我充满期待的样子。”张婧狠狠地说着这些话。她早先做销售,在圈内声名鹊起,现在做了个代理公司。

在做公司的阶段,她一如既往地相信,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满足,才有价值,才能推进事业。于是,满足别人的愿望,成了她最强的动力。在一次让人愤怒的官司之后,她从焦头烂额的忙碌中停了下来,一个人跑到柬埔寨静静地想这一切。她突然发现,她内心里有个小孩,从来没被好好地疼爱过,一直被责任、要求和期望压着,连哭泣的声音都被压住了。“我其实根本不敢听‘她’的声音。因为从小到大,我就笼罩在父亲的苛责里,另一边是母亲柔弱但深厚的期望。我就觉得向父亲证明自己,不让母亲失望是我必须做的。否则,自己确实像我爸说的那么差,也不配得到母亲的爱。”张婧说。

成长先是塑造我们的自我认识。进而,和那无所不在的社会要求伙同一气,将我们体内那个自由自在的“孩童我”紧紧地扼住。那个本性要放松、淘气、喜欢快乐的“孩童我”,居住在一个被强大的“社会我”评判、要求、控制、没有享乐空间的内心世界。我们正好以职业为合理借口,忘掉最初的自己。一个和内在自我分离的人,是无法快乐的。

访问:是没办法,还是我们需要?

成为“过劳模”很可能是我们的内在需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上附加了很多的个人意义。

职场竞争,世俗化的成功标准,对强者的尊重,还有对职业人层层加码的职业标准,等等,这都让我们对职业侵占选择沉默……在心理学家看来,在明显的原因背后,还有一个事实:“过劳模”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愿成分!而这很可能是我们内心机制的一种反应。心理学家李子勋认为:“我们在工作上附着了太多的个人意义。”

1、需要不断自我肯定

李薇在家排行第二,上有哥下有妹,她是唯一没在父母身边、被外婆家养大的孩子。为了获得父母对她的爱和肯定,她不停地努力,但那总是一个无法填满的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她一心扑在工作上。

在任何团队中,她都是领导不一定最喜欢但却最放心的一个,高度敬业就是她的职业标签。过度劳累,却让她得了抑郁症。

“自卑的感受往往来自从小没得到父母肯定。”上海心理治疗师王裕如说,“工作恰恰最容易提供这种良好的感觉,为了保持舒适感,也为了得到再次的肯定,就强化了这种重复,他们也就很容易成为‘过劳模’。”

2、抵抗身份的焦虑

每个人都有对身份的焦虑:我是谁?我在哪里?等等。

“没有人愿意孤立于群体之外。通过认同更多人认同的价值观——如对职业要求的合理化,我们找到了自己,感到自己确实存在,与他人与社会有联结,身份的焦虑就得到了缓解,甚至消失。”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永鑫说:“这种认同,是通过世俗化的标准和媒体的宣传,内化为我们的需要的,它很自然地变成了我们的标准。为了达成它,我们开始牺牲生活。”

3、对亲密关系或责任的逃避

“过劳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逃犯”:逃避一种不愿意面对的关系,或是一种不想履行的责任。雪莲是杂志记者,她每天都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才回家。“的确,我对先生已经深深失望。我努力工作,这样就不必面对我们的关系。”而把患哮喘的一岁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工作妈妈高洁在逃避她所害怕承担的养育责任——还有比工作更好的借口吗?

4、获得控制感

很多心理学的研究试验中,动物对自己将要面对的情况有所预期时,它的行为都是很规则的;缺乏预期,就会行为紊乱、甚至生理紊乱。人也是这样,都希望能预知自己的未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侯玉波说:“社会转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机会,更多的是变化带来的不稳定感,进而造成控制感的缺乏,引发心理冲突。”不断延长工作时间,不断努力做事,人能够在焦虑中获得一定的控制感。

王裕如认为,理解了我们成为“过劳模”的内在需要,会有很大的帮助:“让那些本来潜藏的原因由潜在到明确,是种解构。一解构,你就能够获得自由,也就容易在工作与生活间形成界线。”

实践:让自己可持续发展

一名建筑师拼命工作,严重过劳,后来他逃往原始森林——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出自美国作家格林尼的《一个枯竭的案例》,现在差不多成为全世界过劳者的形象代言人。被职业侵占的我们不可能逃往原始森林,我们需要工作甚至胜于工作需要我们。

听听中国研究职业枯竭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的建议。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职业人的心理枯竭与心理健康、学生心理与人格教育等。

《心理月刊》:过度投入工作对我们的伤害有多大?

许燕:先说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女教师怀疑班上的一个学生偷拿了10块钱,她竟然在孩子脸上用刀子刻“贼”字,学生哭叫,她无动于衷,继续刻,就像刻的是木头一样,很残忍。她还是个优秀老师呢,她为什么这样?

这是职业枯竭的一种症状,即“去人性化”,表现为以一种消极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拿人不当人。

处于职业枯竭状态很痛苦——心理上情绪不稳定,易怒,易攻击,抑郁,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胜任工作,厌倦工作却又不断地超时工作;生理上更年期提前,掉头发,肥胖,头痛头晕,肠胃不适,睡眠困难,它还会破坏免疫系统,导致衰竭、诱发癌症等;行为上容易酗酒、吸烟或药物滥用等。

不工作就不会过劳了。可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又是那么重要。

工作为我们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有成就感,也提供机会和资源让我们自我实现,等等。其实工作压力不一定都是坏的,但要适度。工作是柄双刃剑。过度投入工作,就会被职业角色侵占到生活。我们需要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建立界线,或者你能够做到更好——工作让你更好地生活,生活又是你工作的资源库。

如何设置工作与生活的界线呢?

要搞清楚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我们来做个游戏——

拿一张纸,写下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生五样。可以是特别具体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形容词或名词,随意。然后,你需要每次拿掉一样你认为可以割舍的,即使非常困难,你也要遵守这个规则,到最后,每个人都只剩下一样。

“记者consuelo的五样:儿子、爱情、快乐、健康;书。第一个被拿掉的是书;第二个,爱情;第三个,快乐;第四个,健康;最后留下的,是儿子。”

“摄影师吴西羽的五样:父母、男朋友、拍片子、住在海边看书、学画。一样一样拿走,最后留下的,是父母。”

这个游戏非常有趣,一样一样拿掉的时候其实蛮困难的,都是想要的,为什么要拿掉非常重要的其他几样?

这个练习实际上就是帮助你了解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在给许多企业组织做培训的时候,我发现参加者大部分是工作狂。可他们最后剩下的和你们一样,是与家庭、情感有关的,没有一个人把“工作”留在最后。这个游戏是一个内心体验过程,它让你先失去,在失去中体验什么是你最重要的。

你在拿掉某一样时,还要回答被拿掉的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替代。这个过程里,你拿掉的基本上都有可替代品;而最后剩下的通常没有替代品。比如儿子、父母,而这就是你的核心价值。但我们却往往用工作取代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

您说的,就是只要工作召唤,就立刻抛下家庭和生活,向工作飞奔而去的现象吧?

是啊。我看过一条消息很有意思。德国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因为要和家人度假放弃出席7国财长会议。这是我们不可想象的。在中国,当工作和生活有了冲突,我们通常会“不得不”选择工作。为什么会这样?一个讲究集体主义的社会,整个社会和主流文化都在强调整体,这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选择工作优先。

这的确是现实。什么人容易过劳呢?

高压力群体(it、新闻、广告等)和助人行业(医护人员、教师、心理咨询师和警察等)都是高发群体。其中有很多是主动型工作狂。这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容易自我觉察。工作狂人就像打了吗啡一样,调动全部身体能量工作,可一结束,状态就像被抽干了水的鱼一样。

是不是过劳,你的身体和你的情绪都会给你信号。有时候你的身体知道你的潜意识,甚至会给你创造休息的机会。比如,一位严重职业过劳的女律师根本不敢休息,可是她每隔三五个月就要摔断腿,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其他人,都只能让她躺在医院里不接案子。

我一直在呼吁: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要坚持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要经常停下来,听一听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的信号。那么,我们怎样找回失去的生活?

我们需要工作,但更需要生活。生活是需要体验的,当然也是需要时间的。在当下,时间是稀缺资源。很多人是成功了,可成功里没有生活。所以我们说真正的富人是有时间去生活的人。

荣格说,40岁以后,很多成功的人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还有更多的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荣格开出的方子很简单:恢复你的童年情趣。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找回我们失去的情趣,就是真正在生活了。

另外,假如高压力高薪让你失去生活,那往低处走,低压力低薪未尝不是好的选择。如果工作严重伤害了你,不妨学习那个逃跑的律师,但不要去什么原始森林,只是让人生转个弯儿,什么也不做,就是休养生息。

一部关于工作狂的电影《click》

译名:人生遥控器/神奇遥控器

导演:法兰克·柯拉西frankcoraci

主演:亚当·桑德勒adamsandler、凯特·贝金赛尔katebeckinsale

“片中的主人公太像现在的我,感谢这部片子,帮我做了一个决定。”一位新浪网友在看了这部片子后留言说。这是一部值得所有白领一看的片子。

建筑公司的工作狂人纽曼得到了一个可以掌控一切的遥控器,它可以控制电器,更可以控制人的生活,纽曼选择了把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快进,一心沉迷工作,终于过劳,被榨干了生命……

它并不沉重,甚至很喜剧,搞笑的同时,带来的是对我们心灵的深刻撞击:工作还是生活?也许这部片子能够帮助你做出最重要的选择。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为什么女人更容易痴呆?

女性痴呆症原系大脑雌激素少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在对老年痴呆症女性患者的大脑研究后发现,与未患此疾病且其他情况相近的妇女相比,患者大脑中的雌激素含量较低。这一现象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老年痴呆症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动物实验也表明,大脑缺少雌激素能加速老年痴呆症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