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错不过三。而有些人总是会一错再错。生活中应该会有这样一类人,总是频频犯错。小编的高中政治老师给我们上哲学课的时候说过,人不会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意思就是人不可以犯同样的错误。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一错再错呢?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学者会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将人们分为prevention focus (预防焦点)或是promotion focus (促进焦点) 。从字面上就可以得知,预防焦点的人做事态度会是比较预防性的,尽可能守住拥有的,而不去追逐新的;促进焦点的人,则是会倾向去冒险、尝鲜。根据这样的特质,我们会预期预防焦点的人,会倾向停留在原本的状态,但如果原本的状态是错误的,他们是否还会倾向停留在原本的状态呢?
在第一个实验中,由研究者塑造一个情境,他们要求实验参与者参加一个益智测验,测验结束后,实验参与者会看到测验的结果,他们可以决定要输入真实的分数,或是其他分数。由于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参与者会被告知,如果他们的分数在前二分之一,他们可以获得额外高额奖金的抽奖机会;因此,实验参与者有一些动机去输入一个高于真实分数的分数,以获得抽奖的机会。在各个实验中,确实也发现都有7成左右的实验参与者,会选择输入一个较高的分数。
但重点并不仅在此,他们真正关切的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个错误的行为,他再次犯错的机会有多高,以及是否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
所以在益智测验后,他们要进行一个字汇创造测验,实验参与者会看到一个单字 (例如 dictionary )他们要利用这个词汇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组合出已经存在的英文单字,例如: cat, cry, action 等等。结束后,实验参与者自主回报他们组合出多少英文单字;换句话说,他们也可以撒谎,说自己创造出比较多的单字。实验者利用复写纸上的痕迹,来得知实验参与者实际上组合出多少英文单字,藉此得知实验参与者是否有再次虚高自己的表现。在这两个测验完成后,实验参与者用量表去了解,实验参与者是属于预防焦点或是促进焦点的人。
结果显示,预防焦点的人,第一次若高估自己的分数,再次高估自己分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第一次诚实回报自己分数的人。但不是预防焦点的人,则没有这样的现象。这个结果说明了,预防焦点的人,即使第一次错了,之后还会继续错。
在第二个实验中,他们利用情境来诱发实验参与者的行为,透过强调损失来诱发预防焦点的行为,透过强调获得来诱发促进焦点的行为,其他的部分和第一个实验相同。结果显示,在诱发预防焦点的行为情境下,还是较倾向连续高估自己的表现;但诱发促进焦点行为的实验参与者,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在第三个实验,他们为了检验为什么预防焦点会造成这样的行为改变,于是他们检验下列两个原因对于有预防焦点的人会连续犯错的影响:一、如果第二次没有犯错,暗示着第一次的决定是错的;二、是否只是倾向作一致的决定。所以在估算第一次的分数后,他们就问实验参与者为什么他们会估算那样的分数,是否有特别的原因,也就是在探讨他们是否有意识的犯错。另外,他们也用量表去探索实验参与者是否有偏好,喜欢做一致的决定。
结果和第二个实验相同,显示他们所认为的两个可能的原因,都不是造成预防焦点的人会连续犯错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一旦做了一个决定,就会倾向维持在同样的状态;套用在这个实验的情境,就是一旦他们决定要高估自己的表现来获取好处,他们就会想要持续这么去做。
在第四个实验,他们想要进一步去探讨,在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行为。他们用和实验二相同的方式,来诱发不同的行为处理方式,但实验参与者要做的事情是要买一辆二手的车子、以及要进行不动产的买卖。实验参与者都是买方,他们可以选择不透露自己真实的需求,以换取较低的售价。结果显示,预防焦点的实验参与者,他们若第一次隐瞒了一些讯息,第二次也会有较高的百分比会隐瞒讯息。
在最后一个实验,他们先了解实验参与者是否愿意捐款给一些慈善团体,接着让他们做实验一使用的益智测验,以及用量表了解他们是属于预防焦点或是促进焦点的人。结果同样发现,预防焦点的人,如果决定不要捐款,他们之后会有比较高的机率会高估自己的分数,也就是说他们一旦做了一个比较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就会倾向继续做不道德的行为。
根据这一系列的结果,可以发现预防焦点的人,会有固着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他们同样会这样持续有同样的行为模式。从这个结果,大家似乎不难想像,为什么有些政治人物会一错再错。如果一个社会弥漫着预防焦点的气息,那大家可能就会倾向一错再错,实在是非常恐怖的。这似乎是台湾现状的写照,值得大家深思。
看了上文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为什么有些人会频频犯错。根据心理学家做过的心理实验。我们知道了,根据人做事情的态度,分为预防焦点和促进焦点。预防焦点的人做事情会坚守固有的行为,即使行为是错误的,他们也会持续同样的行为。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一类人呢?或者你反思一下自己,有时候是不是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心理学理论值得人们深思。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们进行广泛社交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技巧,交际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相反,心理状态不佳,会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交朋结友和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努力克服以下种种人际交往中的病态心理。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