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9日报道说:“随着人类的遗传基因碱基序列被公开,部分犯罪学者就谨慎地研究遗传基因如何会增加犯罪倾向,以及这样的特性是怎么样被遗传的。”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莫菲特表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大部分犯罪学者就连遗传学的‘遗’字都不敢提。而目前,犯罪、暴力相关最受瞩目的理论,几乎都综合社会学因素和(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生物学因素。”
◆抑制幸福荷尔蒙的基因会增加犯罪倾向
专家们说,迄今为止进行的100多项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遗传基因与犯罪间的关联性。在今年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针对领养而展开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犯罪比率要远高于父母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
如此认为犯罪行为或与基因有关,是因为部分基因抑制被称为“幸福荷尔蒙”的血清素的分泌。得到这种基因的人更具攻击性并容易冲动。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通过自制能力,能否抑制这种天生的冲动倾向上。根据从1972年开始针对新西兰某村落1000名儿童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在3岁时进行的自制能力评估中,自制能力较弱的占20%,其中长大后的犯罪率达43%。而在自制能力较强的20%中,长大后的犯罪率仅为13%。
◆不能仅靠遗传基因判别犯罪分子
但科学家强调,仅靠遗传基因无法确认谁会成为犯罪分子。就是说,即使抑制冲动倾向的自制能力较弱,以及具有犯罪可能性较大的遗传基因,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也可以抑制犯罪行为。此外,即使两人具有同样的犯罪性遗传基因,但随着父母培养方式、结交朋友等的不同,也有可能犯罪或不犯罪。
婚姻也成为影响犯罪的一种环境因素。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表示:“婚姻能使一个男人的能量发泄对象从另一个男人转变为家庭,从而起到抑制犯罪的效果。”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员凯文·比弗表示:“关于人类采取攻击行为的理由,遗传学只能说明一半问题。”
(责任编辑:王星星)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激励是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追求和希望,它能激发力量、引发智慧、鼓舞斗志。如果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学习产生,就不会有相应的行为和产生良好的效果。对任何人来说,生命需要激励,学习更需要有激励。 美国有一位小说家写过一篇小说,叫做《最后一片叶子》。说的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