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站4月份就“逃离大城市”状况进行了一项特别调查。该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工作的职场人士中,近八成人(76.2%)偶尔会有离开一线城市的念头;如果确实有就业机会,80.8%的人表示自己会去二三线城市就业。而已经动身回乡的“候鸟”中,最多的是年轻白领。
奋斗数年毅然返乡
最近,一名网友的经历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2005年大学毕业时,她眼中的北京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闪烁着金光,弥漫着书香。于是通过考研,她如愿搭上了进京的列车,毕业后又顺利进入了一家知名外企,一切似乎再完美不过。
然而,这次回家过完年后不到一个月,她就火速递上了辞呈,赶在清明节之前“打飞的”回老家长沙,火急火燎地买了套房子。是什么促使她发生了如此的转变?“返京前去看一个同学,在她家的大客厅吃完午饭,坐她的轿车去了火车站。再挤地铁回家,看着那吞掉一半工资的简陋租房,我像被一棒子打醒了——她和老公的工资是我们俩的1/2,但生活质量却是我们的2倍!我们奋斗了5年,没有户口,存款买不起一部车或者一个洗手间,又不敢要孩子,再留下来图什么啊?”
从网站的调查来看,这位网友的心声正代表了“返乡潮”的首要原因: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比例为61.7%)。其次,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比例将近五成)也让“漂一族”疲惫不堪。还有超过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令人难以忍受。
还有一些害着“思乡病”的人们则处在“身未动,心已远”、顾虑重重的阶段。
房价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对这个群体,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闫巩固都认为,在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广阔的社会现实背景,也有深层次的心理需要起作用。这些人的返乡动机有三种:
第一种,趋利避害现实型。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线城市的光环渐渐隐退,而二三线城市的优势慢慢凸显。智联招聘的数据就指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职场人幸福指数多集中在60—80分,比其他城市幸福指数的平均水平(70—90分)低了一个分数段。用一位受访者的话来说,“许多城市也有宜家家居,有各种顶级品牌,就算没有的,通过一根网线,上网也能买到了。”
第二种,心理需求改变型。虽然能更好地满足吃穿住用行等现实需求,但大城市却很难满足所有人任何阶段的自我效能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有些人终于当上了“凤尾”,慢慢发现其实“鸡头”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有些人即使有了本地户口,却总有着异乡人的底气不足;有些人游走在人海茫茫中,比在家乡的穷乡僻壤更容易感觉警觉和不安。“人只有体验了最全面的人生,才能做出最无悔的选择。一般来说,5年是异乡人的一道心理坎。”岳晓东指出,“相比起来,房价或者压力等外在原因,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房价并不是筛选精华的筛子,对这些人而言,大城市只是验证他们心理朝向的一个驿站。”
第三种,跟风表达不满型。“在一个群体中,15%—20%的人是领导潮流者,其余的人则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者。”闫巩固指出,因为人的心理需求总是处于一种不被完全满足的状态,因此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想回乡发展,而是以此风潮寄托自己对现状的不满。
决策加减法帮人做决定
有了返乡的念头,那怎么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适合回去呢?“深刻认识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择善固执。”
首先,可以分别详尽地列出真正去或留后的种种现实问题,及其对心理产生的各种影响程度,如心理影响从差到好记为1—10分,然后将决策的所有心理影响分相加,就可以得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了。
其次,“疑行无成,疑事无功”,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决定好了就出手,出了手就莫后悔”。老是患得患失的人,则要考虑每一种方案的后悔值(如果没做这件事,会有多后悔),选择“如果没做,一定会后悔的”作为最优方案。
另外,闫巩固也指出,虽然内心的选择能左右人的适应能力,但每个人的适应性还是不尽相同,“只有30%的人打心眼里很乐意改变自己。剩下的人则多是被动改变型,他们适应能力比较差,评估时必须更保守和谨慎一些,免得赔了夫人又折兵。”
(实习编辑 陈奕璇)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大家都知道,婚外情是非常令人发指的一件事情,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尽管如此,生活中出轨的人还是比比皆是,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了。下面就让婚恋心理专家为大家总结一下婚外情的一些“潜规则”。 不要带感情 如果你只是为了解放肉体上的私欲,那么千万不要投入感情。偷情者不得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