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不少人都有过轻生之念,当中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悬崖勒马,这是因为,某些可怕的思维一闪念之后,往往会被明天的希望所战胜,“明天的太阳还是新的”,人们总是这样憧憬着明天。潘鸿强其实不该自杀,虽然说他存折上只剩下4毛6分钱,还背了一些债,不过像他这样不幸,或者说只有这点小困难的人多得是,毕竟更多的人勇敢地活下去,他有什么理由做出如此惨烈的抉择呢?虽然惨烈的抉择或许也有他的道理,但只要有一分活下去的理由或希望,谁都不会选择离去吧。于是我猜想,潘鸿强是死于看不到希望,对他来说,明天的太阳已经不再是新的,甚至不如昨天。
或许,我们该像写小说、讲故事那样,设想出许多各种各样的“假如”,来挽留住一个“孤独者”,让他不去走那条本不该走上去的路?是的,这个自称“孤独者”、在国企干了大半辈子的老工人潘鸿强,是不该自杀的。假如,他不是像现在这样,如果他也有房子,也有钱,没有失去妻子,他该不会自杀吧?
工友说,潘鸿强也想过改变,谋划着“干点啥”。可干啥呢?他没本钱,也没有亲戚朋友可借。何况,围着机器转了30多年的他,又会干啥呢?
假如,潘鸿强有个好爸爸,假如那家企业能涨一些工资,潘鸿强的收入能够高一些……假如……我们还会假设出很多美好的经历来“供”潘鸿强“选择”,使他不必走上绝路。然而,在现实情境下,“幸福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潘鸿强有个好爸爸,有个收入不错的工作单位,他的命运也许会复制到别人身上。
潘鸿强的儿子说:“我只是想弄明白,压垮我父亲的究竟是什么?”这个问号不好回答。这个社会上,很多人都在顽强地抗争,可是一些人最后无法坚持下去,因为他没有了希望,或者说只是看不到希望。这样的人虽很寥寥,但就一个个家庭来说,坍塌的却是全部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半年来,每天下午三点之后,我就会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有几次,我都试图提前骑车回家,可往往骑到一半,又折回了办公室。 我的内心有一场交战,我很想回去看看巧珍是不是和文刚在一起,可我又害怕那一幕真的发生了。 结婚以后,我和巧珍相敬如宾,从没红过脸,惟一的遗憾就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