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规范全新出台 如何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中安科教

每日新报 04-03-2908:13

教育部发布新中小学生守则和规范加7项新内容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新出台

《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别自1981年、1991年、1994年发布以来,对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等都曾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小学生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视野与触角与以前相比更加广泛,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培养就要注入更多的时代特征。

近日,教育部修订并发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新的《守则》和《规范》除了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外,还因时而变,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及规律,对普教阶段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了贴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诸如: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远离毒品等。新的守则和规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色,凸现了人性关怀,彰显了人为本、情入微、意深长的时代特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根据国务院关于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培养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将原先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仍为十条,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此外,对原先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守则》和《规范》集中体现了对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守则》和《规范》的发布,是教育系统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本市正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使本市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

数字时代呼唤网络文明

健康人生必须远离毒品

近些年,互联网的规模急剧膨胀,涉及范围之广、普及速度之快超过了以往任何传媒。但是,客观而论,网络普及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矛盾,暴露出一些问题。渴望表达、渴望倾听、渴望赞美、渴望找到解决苦恼的办法,是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心理,而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可能会更强烈一些。在互联网上,QQ、聊天室、论坛、电脑游戏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得到满足。加上不用面对面,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不怕自己一些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遭到讥笑,所以孩子们喜欢上网交友聊天,进行暴力游戏。

去年,“中少在线”网站与《知心姐姐》杂志共同开展了一次网络安全调查,有74000名中小学生参与了此项活动。结果表明,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人沉迷于网络,忽视身边的朋友和现实生活;4个中小学生中就有1人与陌生网友见面前不会让父母知道;3个家长中就有2人对孩子结交网友持不信任不支持态度。在新的《规范》里就针对网络带给孩子的弊端,提倡健康的网络文明,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性解答。

随着吸毒人群的低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因毒品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教育孩子“远离毒品”刻不容缓。

在小学生《规范》第20条规定“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中学生《规范》第36条也规定:“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定,不浏览、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第37条对“远离毒品”的教育,也做了很明确的规定:“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这些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贯彻教育时需要我们的老师寓教于课堂,在信息技术课和健康教育课上灌输给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

安全自护体现人文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原版中的“敢于斗争”在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了,改为“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这方面也变为“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在新的《规范》要求中更关爱了孩子的生命权,建议他们首先学会自我保护,在敢于斗争的同时学会善于斗争。因为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自身能力不适合进行对抗性强的“斗争”和“见义勇为”。新的《守则》和《规范》更加注重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原则,凸显了人文关怀,强调了“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现在,学校对中小学生的日常教育,说得更多的是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灌输的是如何正确对待是非和险情,要学生首先学会生存。比如遇到失火,要学生去救火就不切实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求助以更好地灭火等。

合作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在新的小学生《规范》中加进了“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学会合作。”(第16条)的要求。新的中学生《规范》里添加了“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19条)的要求。新《规范》强调“合作精神”和“社会实践”非常切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规范要求,老师会通过“合作精神”的教育告诉学生,只有学会融入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社会价值才能真正体现。近些年,我国对动手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力度,教育学生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学会将所学知识操作和演示出来,甚至进行再创造,是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只有培养出善于与人合作,并且勇于实践的学生,符合国家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诚实守信屏蔽不良之风

近年来,在一些领域和地方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失信现象屡禁不止,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新的《规范》在原版要求学生“诚实”的基础上,更加提高了对学生的诚信意识的要求。在《守则》中要求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在小学生《规范》的第6条明确规定“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中学生《规范》第14条也提出了“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的要求。

根据《规范》要求,中小学生不但要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还要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作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诚信教育主要包括:诚实教育、守信教育、法规意识教育三方面。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培养学生诚实待人的性格。诚实的性格具体体现在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对他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说谎话;作业和考试求真实,不抄袭、不作弊等方面。

诚信教育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实践。建议老师和家长不但要言传,更要身教: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更要以实际行为影响孩子。

诚信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老师和家长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自己的诚信作风感染影响孩子。(撰文记者贾林娜摄影记者赵健伟)

编辑:–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心理咨询师的爱情探秘

安在遇见杨的时候已经过了而立之年。那时候他已经从德国留学归来,他抛弃了前途大好的银行工作,开始了他真正的心灵之旅。他说,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了。当他开始关注心灵自由,关注心理咨询,他觉得自己好像是一把锁找到了钥匙,怦然地开了,好像花朵一般地开放。在他三十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