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开发第三终端,有了产品,有了队伍,有了发展战略,还需要什么?有人说是资金,有人说是政府的支持,也有人说是机遇。实事求是地说,这些观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立足的理由,然而笔者认为,药企在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规范”。
所谓规范,就是规则和标准。无“规”难成圆,无“则”,即使有了圆也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标准缺失,不仅会冲击正常秩序,使企业无所适从,乱了分寸,还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生存质量。三株和红桃K在第三终端的成败得失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当时还没有第三终端的概念,但其经营者是事实上的第三终端的先驱。
当年,三株和红桃K都以农村市场为主攻目标,产品本身也无可厚非,营销队伍(渠道)更是首屈一指,但为什么这两个曾经红极一时的产品很快淡出人们的视线?特别是三株,只短短的3年时间就一蹶不振,并与中国保健品市场的第一个低谷巧合,让人普遍认为就是“三株事件”把中国方兴未艾的保健品市场打入了低谷,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灾难性的保健品市场信誉危机。而站在今天的高度分析,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规范的缺失――如果有完善的政策法规来监管,有科学的“游戏规则”来约束,有得体的行业标准来指导,有立足长远的策略规程来执行,三株完全没有必要“包医百病”,在调节肠胃保健市场上可以走得更远,红桃K也会在做深、做透补血市场的同时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根据地”。
事实上,药企开发第三终端市场所需的规范应包含两个层面――行为规范和规范行为。前者是客观要求,也是决战市场的武器,具名词属性;后者是主观意识,是一种经营思维,具动词形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
除了社会层面的政策法规,“两G认证”(GMP、GSP)是医药行业的高规范和高要求,然后就是一系列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政令和制度,如廉价药定点生产目录的出台等,这是所有医药企业普遍意义上的“硬规范”。社会责任、行业诚信、企业文化、质量保障措施等方方面面,可以算是建立在行业特殊性基础之上对医药企业提出的“软规范”;在“硬规范”的框架下,为谋求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让“软规范”落地,以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策略层面的经营规范就显得更为实际和迫切,效果也更直接和明显,这是广大医药企业孜孜以求的“细规范”。
然而,有了行为规范,只能说是有了一个基础。真正能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的,关键还在于有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并且,企业行为的规范程度还将直接决定市场拓展的效果甚至是成败。部分企业之所以被市场淘汰出局,主要原因就是触犯了“硬规范”;每年那么多减肥、补肾产品退出市场,其中不乏大手笔运作的产品,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软规范”没有把握好;三株为什么说没就没了?而红桃K尽管现在不温不火,但还有不少终端将其摆在显眼位置,其中的原委与“细规范”中的策略性操作也不无关系。
由此看来,“规范”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市场效果,还必然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值得医药企业在拓展第三终端时统筹兼顾,慎重对待。(肖志飞)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人们都喜欢房子被清扫过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因为多余的东西去除了。用电脑的时候,回收站是需要经常清空的,否则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影响计算机的运转速度。人的头脑也一样,生命中有太多的积压物和太多想像出来的复杂以及扩大了的悲痛,你不能什么都扔掉,你也不能什么都留着。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