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了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参考文献;引文;引用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著时引用和参考过的有关文献。由于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后来者的研究需要建立在先行者的研究成果之上,因此在文后标列出的参考文献,是论著本身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揭示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体现论著本身的学术内涵和价值,满足读者追溯查找文献的要求,为读者的进一步研究指引途径,而且也展现了作者自身的学术素养,反映了作者在撰文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研究更容易受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参考文献引用行为的复杂性,作者在选择利用文献信息时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出现了许多不良的引用行为。
1、挟名自重 狐假虎威
引用参考文献可以起到简化推理过程、提供论据、表征研究工作起点等作用,凭借参考文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论著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正因如此,一些作者就陷入了一个误区,他们拜倒在名人下,根本无视论著主题,盲目地引用权威和名家的论著,处处从经典作品中寻求依据,以此来抬高自己论著的地位。有时尽管某名人在相关论题上并没有专深研究,缺乏真知灼见,见解平平,甚至名人论述与作者论著的主题相差甚远,极不协调,但作者还是对其趋之若骛。这种拉大旗、扯虎皮、一味抱名人粗腿、以名人论述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引文,叫做崇引。就其本意来讲,作者是想利用名人的光环效应为自己脸上贴金,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一定的层次,但由于它干扰了作者的正常表达,影响了作者的独立思考能力,非但不能抬高论著的身价,反而在实质上降低了论著的品味。这种华而不实、颇具文革遗风的引用行为,在整体上给人一种庸俗的感觉。
2、王婆卖瓜 自我吹嘘
研究发现,许多作者普遍喜欢引用自己的论著。一般来说,从事某一学科专业研究的人员,如果其进行的研究具有持续性并不断有所突破,那么作者在发表新的研究成果时,或多或少要总结自己早期的论点,引用自己过去的论著。作者这种引用自己已发表论著的行为,在文献计量学上叫自引。自引最主要的原因是作者把目前的工作与先前的研究相联系,它体现了作者在某一专业研究上的轨迹与历程。由于引文具有评价作者成果与科研能力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作品被引用的次数越多,就说明作者的科研能力越强、科研成果水平越高。许多作者就是利用了文献计量学上的这一定律,将自引变成了自我吹嘘、宣扬的工具,致使许多自引行为变了味。一些作者往往将自己发表的、与其文章内容关系不大的作品全作为参考文献列出。更有些作者写文章纯粹是为了评职称,文章选题常常是东抓一把、西搔一下,文章之间根本不具备相关性,但作者还是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标出,唯恐他人不知道他还发表过一些文章。这种人为炫耀自己学术成果、扩大自己学术影响的引用行为,其引文与著文并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它违背了设立参考文献的本质目的,是一种垃圾引文。
3、做贼心虚 引而不标
社会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引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取得更新更高的成就。社科学术发展至今,已经不可能与先行者的研究完全脱钩,任何一种学术观点,都有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否则它就脱离了整个的学术发展轨道,恐怕算不上真正的学术研究。因此,作者在撰文时,对于给自己的作品提供事实、数据等依据以及给自己带来重要启发、对自己有重要借鉴作用的文献应该认认真真地列出。这样做不仅钩勒了科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科学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承认与尊重,也体出了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水平。
然而,经研究证明,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明显地采纳了他人的论述、吸收和利用了他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将其作为参考文献列出。一些文献计量学家将这种引用他人文献而未列出的行为称为漏引,也有些学者称之为暗引。产生漏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作者无意中疏忽漏掉了某些参考文献;其二,作者在搜集有关素材时,没有标明作品出处,以致在引用时无法判定其来源而不能在引文中将其列出;其三,作者对引文不重视,为图方便省事,简单随意列几篇;其四,一些概念、理论、观点、数据等已成为作者自身的知识储备、融入了作者的知识体系,对作者来说已成为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再将其标出。除此之外,漏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该作品的主要内容纯属抄袭剽窃,作者不敢标出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献。
这种引而不列、吃肉不吐骨头的作品多是以拙劣的手法简单照搬别人的论述,其文章是用剪刀加浆糊或用电脑复制、剪切、粘贴拼凑而成,或者是他人观点的用不同的修辞方法表述出来,想让人无法判明作品与他人成果的界限,误以为文中观点为自己的创新。一旦列出参考文献,害怕他人顺藤摸瓜,从而露出马脚,考证出作者“文抄公”的真面目。在如今的社会科学界,经常会发现许多著者尽管作品满枝、成果累累,但其作品的独创性却极差,有相当多论述是将众多的引文通过隐蔽的形式揉杂在一起,用不同的方法排列组合炮制而成,里面根本没有自己的东西。作者的这种不良引用行为,不仅是文风问题,也是科学道德问题,而且它也违反了著作权法。作者这样做,看似高明,但实则无异于掩耳盗铃,明眼人一看便知,并对其嗤之以鼻。
4、投机取巧 耍滑偷懒
准确性、直接性与完整性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的一些社科工作者在其论著中所标出的参考文献,却并不是来自原始论著,作者本人也并没有亲自翻阅研读过全文,而他是在其它文献中发现别人曾经引用过这些文献,就直接当做自己论著中的参考文献转列出来。我们将这种没有获取引文完整内容,而从其它引用了该篇引文的中介文献中转录该引文内容的行为,叫做转引或间接引用。
之所以会产生转引现象,基本上有两种原因,一是作者缺乏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他人所引用的资料里面包含的信息足够完整,即使转引他人也发现不了,因而没有必要再去寻找原始文献;二是作者耍滑偷懒,不愿费力去猎取核查原文。有人认为,对转引行为不应指责,因为著者毕竟对所引用的内容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辩解站不住脚,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转引行为都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我们可以从中介文献对原始文献的引用类型来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按照匹配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显性引用和隐性引用。显性引用是指作者所引用的资料(观点、数据等)是原文中的直接语句,一般将其用双引号括起。隐性引用也叫意引,是指论著中所引用的资料不是带引号的原句原段,并非精确引用原文,而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撮其大意综合而成,甚至有时作者引用某一文献并不是汲取原作的本意,而是借题发挥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引用的参考文献在中介文献中是以显性引用形式出现的,那么由于缺少上下文之间的相互联系,转引者很可能会生搬硬套、对其作断章取义式的理解;另外,中介文献还可能由于印刷错误、粗心大意等原因出现谬误,转引时如不核对原文必然会以讹传讹。有研究者曾发现被引用文献在中介文献中是以隐性形式出现的,那么差错的可能性的机会就更多一些。由于二道手的材料不止是篡改原文,而且往往虚溢新事,因此它经常是对原文的歪曲反映,而且随着转引次数的增多,其引用部分在含义上与原始文献出现的偏离就越大。由此可见,转引是一种危害很大的不良引用行为,它极大地影响了论著的科学性与严谨性。
5、转移视线 混水摸鱼
从常理上讲,社科论著后面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应该是作者在撰文过程中曾经参考引用过的资料,作者没有必要将其它一些没有参考过的著述作为参考文献列出来。但是,如果对一些作者的文章与其文的参考文献做一下相关性对比研究,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未见有参考文献,而文章后而所列出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却并无可落实之处。这种论著与参考文献之间相关度极其低下的引文行为,可以叫做非相关引用。
非相关引用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一些作者的科研能力低下,其文章的主要内容靠从他人论著中东挖西剪、再经过排列组合而制造出来的。作者没有胆量将自己曾经抄袭剽窃过的文章列出来,那就等于自揭老底、自暴其丑,而是费尽心机地列出一些论题相似的文章,妄图将水搅混,让人误以为自己的文章是参考文后所列出的文献。这种故意制造噪音、混淆视听的行为有一定的欺骗性,并且给文献计量工作者进行引文分析带来了很大干扰,应该为严肃的社科作者所不齿。
6、虚张声势 装点门面
从一定意义上讲,参考文献的范围可以决定论著水平的高低。如果论著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范围较广、文种较多、时限较短,基本上可以说明作者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资料占有比较全面,其立论的基础扎实,视野开阔,起点高远,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与前沿性。
限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能做到这样,一些作者的信息源枯竭,真正引用的参考文献若仅限于少数几种,范围窄小,视野狭隘,很难能对所研究的论题作全面的认识,作者本人又缺乏积极的探求精神,不愿进行艰苦的文献信息收集工作。然而作者心又有所不甘,出于策略考虑,他们就从其他论著后面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抄取一些自认为有用的条目列入自己的文后。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对外语一窍不通的作者竟然参考大量多语种文献,从来没有摸过电脑的作者引用了许多网上资料等等,这种引文现象可以称之为声势引文。在这里,参考文献已失去了其本质上的意义,并未体现出它的真正目的和作用,而是沦为了点缀、包装作品的一种手段。作者试图通过这种不正当方法给出一种错觉,让人误认为自己博学多才,外语与计算机水平高深,引用的参考文献类型全、档次高、观点新,从而得出水涨船高,建立在这些参考文献上的文章质量也一定错不了的感觉。
7、溜须拍马 曲意奉迎
参考文献是对作者、文章和刊物等进行定性定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一期刊载文的被引频次对于该刊物能否被选入核心期刊有很大影响,而通过分析某篇作品被引用次数多少也可基本衡量该文的学术价值。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作者为了达到发表文章的目的,不是从提高文章的质量入手,而是煞费苦心,从参考文献上下功夫,专门将所投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以及该刊物编辑所撰写的作品作为参考文献在文后列出,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参考引用过这些作品。他自作多情地认为,这样做可以赢得编辑的好感,进而能够增大文章被发表的机会。其实,编辑倒不一定理解作者的苦恼,但有些作者还是痴心不改,一种刊物发表不了,改投别的刊物时,他会将参考文献作一下变动。这种引用行为,可以称之为媚引。
以上这些不良的引用行为,极大地败坏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风气,对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范,尤其是作为科学看门人的编辑,在审稿时,除要对文章质量进行把关外,还应该对参考文献进行相关性分析审查。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春节将至,预期的轻松没有到来,很多人却成了转得更快的“陀螺人”,年前一刻不得闲,心理深陷焦虑漩涡。怕落后,怕被边缘化,怕被社会抛弃……效率优先的现代生活,忙碌紧张成了都市白领无法逃避的年关状态。 要过年了,却成了更忙更累的陀螺 20日下午,在济南一家商业银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