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理、行为异常学生调适的个案研究结题主报告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构成的。因此,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应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心理素质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它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小学教育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基础工程,为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举止文明的接班人,我们应切实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归宿点。

2、当代社会中主流文化和多元化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教育和现实化教育艰难抉择。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小学生中出现了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率10%–12%)和异常行为反应的。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应该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指导学生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教育上,集中到帮助学生如何消除不良心理反应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上。鉴于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的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班主任指导调整其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较积极的社会意义。

3、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心理、行为显现异常的学生,在智力因素或活动能力等方面却不一定输于其他学生。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及时地剪去枯枝,杀死害虫,让学生的发展“结出丰硕的果实”(马卡连柯语)。

二、国内外和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综述

1983年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主持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课题的研究。与此同时,我国一些学者(如叶广俊、骆伯巍、徐建成、郑日昌等)和研究机构(如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等)也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报告。1985年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等人首先在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与测量服务中心,并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和客观形势的需要,心理服务开始推向中小学校,很快为中小学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所接受。这些学校通过讲座、个别辅导等方式,处理和解决了一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考试、挫折、人际交往、青春期适应、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困惑。1990年以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学术组织,开展地区交流,得到了相应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在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中,也成立了“心理辅导课题组”、“心理辅导站”、“心理咨询室”、“心理保健站”等等。

三、课题的界定

1、“心理、行为异常”中的心理异常包括焦虑抑郁、多动等症状的心理障碍,行为异常则指表现为攻击性强,习惯性撒谎,偷窃、逃学及对电脑、游戏机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

2、调适是指采用积极的干预策略针对异常的心理反映和特殊行为进行监督、调控,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反思,使他们的心理行为逐渐与正常学生的心理行为相接近或减少发事次数。

3、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个案研究指对班级中较为特殊的个体的心理、行为所做的记录、分析、教育、研究等工作。

四、个案研究的方法及原则

1、访谈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观察法4、内容分析法

5、经验总结法

1、发展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应始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被舆论刻上了各种印记的孩子,相信他们愿意并能够向好的方向转变。

2、主体性原则:在调适过程中,始终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并增强学生对心理、行为进行自我调控的能力。

3、成功教育原则:及时记录学生进步的点点滴滴,使他们在细小的成功行为和点滴的转变中舔尝到成功的喜悦,转化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和心理素质的动力。

4、协同性原则:研究要求取得各学科老师的支持和参与,重视其他学科对学生心理调整和行为转化所能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该类学生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1、使在小学阶段就呈现出心理或行为异常现象的个别学生得到系统、有效的纠治,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

2、班主任能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及时施行干预措施并记录在案,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个体情况变异及时调整干预的形式或手段。督促教师努力探寻更为有效的调适方式及策略。

3、促使家长改变固有的教育方式方法,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工作,为学生争取良性循环的家庭教育氛围

调查表明,仅我校,符合研究要求的对象就不下20人,这样的学生已经成了班主任工作中令人头疼的大问题,耗费了班主任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而该类学生对其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令人担忧。因此,在针对实际问题对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及时予以总结,加以推广,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成功范例。

1、心理指导: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包括:家庭情况、症状表现等,并根据这些情况分析导致心理行为异常的主客观原因。掌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相关的心理辅导资料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干预。

2、情感教育:小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景性,适时的、适当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人际关系的指导:一般而言,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的人际关系往往较糟糕,积极引导他们融入群体,尽量为该类学生创造相对民主且严明的人际交往网络,以期他们在交往和活动中完成相互碰撞、互补、最终与大众融合的过程。

4、自我教育的指导:提供自主性较高的参照对象,依据个体自主活动―班级民主评价―个体获得经验—调整自主活动方向的程序,促使学生发生内化反应改善学生的自主品质,形成良好的自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的意志品质。

5、忍耐挫折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应付刺激、增强心理承受力,从而避免行为失常、具备坚强的意志。

6、进行情感调适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控制情绪、增强情感调适能力,从而避免心理失衡、培养和谐的情感。

六、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1、课题组组长:杨晓娥,负责资料的收集、执笔。

2、中心课题组成员:

郑娟:负责全校低段学生中心理、行为异常小学生个案收集分析

陈丽晓:负责全校中段学生中心理、行为异常小学生个案收集分析

陈立晖:负责全校高段学生中心理、行为异常小学生个案收集分析

六、研究的成效

1、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及行为正常的标准与心理及行为异常的表现获得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与了解

通过对全国各地对小学生心理、行为健康的标准与心理、行为不健康的表现进行比较与研究,我们首先确定了小学生心理、行为正常的标准与异常的表现,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准备了理论前提。(1)小学生心理、行为正常的表现(参阅全国各地的研究成果)①智力正常。有观察新异事物的兴趣,能一边观察、一边动脑筋思考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良好,能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简单的符合规则的推理。能根据他人他物的提示,展开想象,有些创造想象的成份。注意到理解性的回忆。②适应环境。能根据客观情况设计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能基本统一,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随便退缩,有克服困难的勇气。置身陌生环境,能较快的适应,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③热爱人生。具有强烈的生存实在感,能从矛盾中悟到统一,能从失败中看到成功。④情绪稳定。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足感,心胸宽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乐趣。⑤意志健全。意志是事业成功的阶梯,在意志行为中,要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和坚定性。⑥行为协调。意识与行为一致,言行一致,思维与行动统一、协调。多数事想到“我自己去做”;在成人的指导下,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学习上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已初步养成。在生活方面,没有明显的依赖性。⑦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并能客观评价别人。乐意与同伴交往。有几个交往较多的朋友,朋友关系不时常发生变化。懂得交往的初步规范。有明显的自尊意识。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表现出进取精神。⑧反应适度。对各种刺激都能做出相应的反应,既不过敏,又不迟钝。在必要时,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且有初步的表现。学习上较少有焦虑情绪。⑨年龄特征。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一致,心理活动特征与自己的实际年龄相符合,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⑩面向未来。喜欢进取,富于竞争意识,具有勇于向前的精神。(2)小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当前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①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要考试等,心里就紧张。②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③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的冲动。④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⑤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⑥焦虑。心里烦躁,总觉着有什么事。⑦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⑧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⑨情绪不稳定,忽高忽底。⑩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衡。

2.问卷调查:

2004年4月初,我们对四五年级314名小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IT)”,结果表明,心理异常(包括焦虑、抑郁、多动等症状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占12.85%,行为异常(表现为攻击性强,习惯性撒谎,偷窃、逃学及对电脑、游戏机等具有非情感依赖的异常行为)的学生占15.36。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教育和现实化教育艰难抉择。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当地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面临的问题。

3.实施平等教育

教育和研究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来源除自身素质,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外,不当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也是引发心理异常和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不当的教育指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教师与学生的不平等,少数教师仍存在体罚,变相体罚和心理的现象,第二,来自教师对学生个体的不平等。一般教师对成绩好、听话、活泼开良的学生在情感上较为喜欢,在课堂提问上给予倾斜,在偶发错误方面给予宽容;反之对于平时成绩稍差甚至很差,有个性,甚至敢于在老师面前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在情感上往往上表现出质疑,在课堂上给予冷落,在偶发错误方面往往苛求。针对此种情况,我们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向全校班主任老师及科任老师提出了平等教育的要求,经过我们的讨论,制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心灵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2)尊重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3)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4)尊重学生的抱负和志向

(5)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6)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2、尊重全体学生

(7)新生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

(8)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

(9)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10)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

(11)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12)尊重不尊敬自己的学生

3、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3)不体罚学生

(14)不辱骂学生

(15)不大声训斥学生

(16)不羞辱、嘲笑学生

(17)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18)不随意向家长告状

4、平等对待学生

(19)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

(20)平等对待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

(21)平等对待个体特点不同的学生

(22)平等对待男学生和女学生

(23)平等对待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

(24)平等对待自己喜爱和不喜欢的学生

5、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

(25)在公众学生成绩时平等

(26)在进行各科选拔时平等

(27)在上课提问和座位等排时平等

(28)在评价学生时平等

(29)在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时平等

(30)在运用奖励和惩罚时平等

作为实施平等教育的一项措施,我们在实验班中,实施了班干部轮换制,调动广大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的心理和人格更加健康健全的发展。为了减少不当的家庭教育给学生引发心理问题,我们在家长学校中在与家长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要求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摒弃孩子是自己私有财产的陈腐思想,把自己真正当成孩子的朋友,为此我们在家长学校中重点与家长提出和研讨了家庭教育的十大原则,具体表述如下(1)尊重平等原则;(2)感情交流原则;(3)自由原则;(4)最佳教育选择(时机、场合、方式)原则;(5)方法转变原则;(6)榜样原则;(7)信任原则;(8)统一原则;(9)赏识鼓励原则;(10)宽容原则。以上原则已被多数家长采纳并应用,且产生了较良好的效果。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要使学生有健康健全的人格,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健康标准,必须在抓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首先解决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不失时机地对全体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所开讲座的题目有《警惕心理荒漠化》《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等,我们试图通过讲座的开设使老师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及其一些异常行为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为老师们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促使老师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防止由教师心理问题的出现而汲及学生,我们对教师的心理自我调节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幽默、学会放弃、学会遗忘、学会宽容。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一直重视定期对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近些年开得较多的讲座是《克服自卑情绪,增强自信使自己更快地进步》《欢迎走进咨询室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压力与交往》《成功=IQ+EQ+AQ》《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警惕思想荒漠化–与小学生谈心理健康问题》《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与同学们谈考试顾虑问题》等,这些讲座公开办,无疑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5.家长学校的开办

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排除其心理障碍,仅有学校是行的必须取得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持,而让家长终得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进而改变教育观念和方法又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因而我们在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家长学校由课题组成员定期上课,与家长共同探讨科学的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的方法。近年来,经不断修改完善的教材题目是《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的正确思想和方法》、《如何加强对处于逆反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教育指导》、《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子女健康成长》、《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谈如何进行心理辅导》等。2004年10月,我们对四、五的家长进行了有关家长学校的问卷调查,93.31%的家长要求学校抓好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共收回问卷314张,赞成者293张)。

小学生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通过开讲座的办法进行疏导,但小学生每个人的心理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只能通过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的方法解决。在经过两次培训之后,课题组长杨晓娥老师的心理咨询于2004年6月份正式挂牌,这一年来,心理咨询室共接待学生家长二百人次,在对学生的咨询辅导方面,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习和考试焦虑、挫折心理、逆反心理,男女生交往的困惑、孤独、自卑、嫉妒、恐惧、强迫,抑郁、自我意识混乱等问题。家长咨询的主要问题为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行为习惯(主要是学习习惯)不良,成绩下降,男女孩子交友等方面的问题,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注重引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用心理学、教学的基本原理,学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凡来过咨询室的家长,均反映收获很大。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咨询外,校园内设立了心理咨询信息,随时帮助小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7、行为训练(自我管理)

理论学习和心理咨询的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小学生存在的大量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妨碍了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班级体的凝聚力,而这些问题绝大多数属于心理问题,而非品德问题,这些问题又可以通过行为主义的行为训练方法予以解决。所谓行为训练(自我管理)就是用行为疗法的理论,由来访者(学生)咨询者和来访者家长经过充分的协商,在来访者充分自至的基础上制定自我管理的方法训练计划,让学生在行为改变的各个环节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自己对自身的行为改变负责任,这一年多来,通过十多个案例的试验,成效较为显著。

8、充分利用教育网资源

在青田县教育网中的教育管理的德育栏目下设立了心理健康栏目,教师、学生、家长点击可以浏览到以下内容:(1)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2)小学生面临哪些心理困惑(包括解决方法);(3)心理健康小问答;(4)心理保健方法;(5)个案选载等等。学校师生或家长若有搞不清楚的问题,我们亦可在通过上网找到答案。

9、心理辅导专栏

从2004年起,我们在学校宣传栏内开辟了心理健康专栏,每学期二至三次,主要内容为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的方法,克服自卑与增强自信的心理技巧等等。

10、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父母离异的孩子是社会上特定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些孩子承受着比正常孩子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更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为了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为了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我们在2004年对全校各班父母离异的孩子进行了登记造册,请班主任老师及科任老师对他们更加体贴和关心,同时在对他们中确实经济困难者,请求学校在经费上进行减免,使他们倍觉学校老师的温暖,几年来,这些孩子均能与其他孩子一起健康成长,在他们中从未出现大的过失问题。

七、研究的成果分析

1、学术论文

课题组人员自开题以来在县里组织的论文比赛中获奖2篇。这些论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们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的深度和取得的成绩,非课题成员发表有关心理教育的论文和获奖论文2篇,它反映了在课题组的影响下,我校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参政与度。

2、个案研究

课题组成员建立并研究学生个案13个,课题组长杨晓娥老师建个案7个,涉及到学生数20余人。其中,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个案2个。(学生个案研究材料附后)通过个案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小学生理健康现状及行为健康现状的认识,也为解决问题积累了经验和知识。使在小学阶段就呈现出心理或行为异常现象的个别学生得到系统、有效的纠治,促成健全人格的形成。课题组在个案研究中对个体进行辅导的原则,“蹲下来,摆进去,助人自助”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赞扬。所谓蹲下来即以同理之心站在学生的高度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多从他们的视点角度看问题,用心体会他们的难处和处境,摆进去即在与小学生交流时有意识把我们自身摆进去,进行现身说法,一般地说摆低不摆高;助人自助既是心理辅导的方法,也是心理辅导的目的。这一课题组成立以来,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学校的全体教师有目共睹,对推进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3.通过对心理、行为异常小学生调适的个案研究既提高了我们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能力,同时使我们对当前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以一些问题也具有了我们自己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为:

(1)小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心理问题而不是品德问题来对待时,就会伤害学生、毁坏学生的前程,这无论对学生本人,对学校乃至对国家都是不负责任的。而积极地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心理问题及其行为问题,会使学会克服自卑重塑自信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

(2)通过个案研究还告诉我们,属于心理问题的个体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是个体本身的问题,应该把它放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一综合环境中去审视和考察,要解决个体的行为习惯问题,必须从家庭入手,系统地解决问题,正如一位接受行为训练学生的家长所说:“在改变孩子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自己,要改变孩子,首先必须改变自己”。

(3)人口行为习惯的形成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间,要改变它也必须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经过急躁、急功近利的想法都不可能奏效。我们必须拼弃训导式的教育方法,而采取与小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鼓励、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内驱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4)无论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它们绝大多数是习惯性的,习惯的过程即小学生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小学生所犯错误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们帮助他们标出了这一合理性,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以上这些认识,对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八、讨论的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学科、多学科,学生学习的选择余地增大,学习方式也将发生巨大的转变,所有这些变化将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积极影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有没有消极影响?如果有,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作为教育主观部门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又应如何应对?所有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本课题后继续研究的主攻方向。

我们期待着心理教育工作同行的团结合作,共同为探讨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做出不懈努力!

九、存在的问题

1、定量的研究工作开展的不够,有关数据收集得较少。

2、资料的积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一些学生的问卷未保管好。

3、课题组成员的不稳定性给课题研究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如课题组原来的成员麻忠媚老师中途调往山口镇小,她的工作就得有新的成员来负责,还有因为研究的需要,中途新成员陈立晖插入。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高考失利最好不要复读的考生

(责任编辑:zxwq)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站在婚姻的门口你到底怕什么?  婚姻门口的恐惧  第一次站在婚姻的边沿那年我27岁。这是一个在包括我妈在内的很多人眼里属于有男人要就不错了的年龄。何况要我的这个男人照现在的时髦话也算得上是个“高级灰”了。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