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1/30/2021

服下电影这颗药

  尽管符合学术定义的心理治疗需要在治疗师的办公室里,由专业的治疗师进行。但实际上,任何能让我们感觉好一点的、或者让我们加深对自己内心世界了解的东西都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比如电影,同样可以成为调试情绪和治疗心理问题的良药。而当你把电影作为一种“药”的时候,你会看到和平素出于娱乐看电影时不一样的东西。

  假如一部电影吸引了你,那表示在这部电影中,必定存在某些情节,某段对白,至少某个镜头对你有“意义”,回忆一下你看过的电影吧,仔细想想,什么样的场景令你产生过深刻的内心感受,或者唤起了你的潜意识?

  在平常看电影的时候,这样的感受也会有,但我们只是听任它自生自灭,只是一个被动的体验者。但当我们把电影 当做“药”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地观察、分析自己的内心状态,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当我们感官的眼睛看着银屏的时候,我们心灵的眼睛也要睁开,看向我们的内心世界。

  虚幻的电影有时比真实的生活更有力量,更能影响人的心灵。当我们感官的眼睛看着银屏的时候,如果我们心灵的眼睛睁开,就能看到我们的内心世界

  如何开一剂电影药方?

  既然是药,就该讲究点服药方法。 由于每个人个性、经验不同,选药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下面的一些经验是电影治疗师们得出来的,也许会有助于你对症下药。

  给自己开电影处方

  第一, 当你在面对现实困难的时候,可以看有“激励”药效的电影。比如,如果你在事业上遇到困难,可以看一些表现主人公坚持不懈的故事,比如《甘地传》。如果你恋爱不顺利,可以看一些正面表现爱情的影片,比如《When Henry Met Sally》(当哈利遇见萨莉)。

  第二, 不同类型的电影对情绪有不同的作用,当你的情绪处于一种不良状态时,可以让电影的“转换”药效帮助你转换情绪。比如,如果你心情特别紧张,可以看一些轻松的喜剧片,如《阿呆阿瓜》,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看一些恐怖片,让心情紧张到极点,再获得放松(当然,最好不要在半夜看《午夜凶铃》)。
动作片、枪战片之类的电影,尽管常常被批评为过于暴力,但从心理上来讲,往往能够帮助人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和攻击冲动。

  如果你受过某种挫折,但却无法宣泄自己的情绪,你可以看表现和自己经历类似的影片。比如曾有一个从小一直学习芭蕾舞的女性,由于一些原因没有能够实现当芭蕾舞演员的理想,但这种痛苦她却总是压抑在心底。当她观看表现舞蹈演员的电影时,那些熟悉的场景让她可以从头哭到尾。不过,如果你受的创伤非常深,则需要避免和你的创伤记忆有关的电影。比如《拯救大兵雷恩》就不适合战争创伤后遗症的人。

  第三, 有时候,是你的思想处在一种困境,这时你可以让电影的“认知”药效帮助你钻出牛角尖。比如,如果你忙于工作,一心以杰出为目标,而不能在生活中慢下来,可以看一些提供价值观冲突的电影。比如《卧虎藏龙》,李慕白的中年反思和玉娇龙的年少气盛可以为你提供参考的坐标。又如,如果你身边的什么人让你觉得无法相处,可以看表现这类人性格的影片。曾有一位女士,她的丈夫有强迫症,让她觉得难以理喻。当她看了《As Good As It Goes》(尽善尽美)之后,男主人公的种种强迫症的表现加深了她对丈夫的理解和接纳。

  电影治疗小组 普通的药只适合自己单独服用,但电影这种药则不同,人多一些疗效反而可能更好。如果能找到三五个对做电影治疗感兴趣的同道,你不妨组织一个自己的电影治疗小组,过一把电影治疗的瘾。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选择一个阳光周末的午后,邀三两好友,捧一杯香茗,精心选择一部电影。

  步骤二,影片结束后,如是与好友一起,大家围绕电影闲聊几句,自然就会谈及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场面情节,谈及自己的感受,彼此交流对下面一些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是独自吃下电影这粒小药丸,这些问题也适合你自问自答),比如?什么反应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什么没有?剧中人应用了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的技巧,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如果是你自己面临剧中人面临的问题,你会如何处理?处理效果会更好还是更糟?……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你会发现大家的看法真的十分不同,而你可以从这些不同中,发现自己看问题的特点、逻辑和局限。

  步骤三,如果你对更有心理学味道的分析感兴趣,也可以更进一步依据某种心理学理论对剧情、人物以及自己的体验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看电影的“六人小分队”

  有时,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会产生自相矛盾的感受,或者你与朋友们之间的意见会大相径庭,让你们争论不休。这并不是因为“药”服用得有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世界太丰富了。

  根据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好”、“坏”两个成分。这样分下来,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居然藏了六个心思不同脾性不同的“人”,足够组成一个小分队。

  相互作用分析的人格成分表:

  因此,在看电影的时候,不是一个人以一种心态在看,而是一个“六人小分队”以六种心态在看。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同一部影片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看法,甚至一个人对同一个影片也会有矛盾的态度。比如我们看《美国派》时,可以一边非常开心地享受里面的各种笑料(儿童层次),一边从价值评判角度觉得这个电影很有点低级趣味(父母层次),同时又从人性角度思考青春性萌动时期的种种(成人角度)。而看《现代启示录》时,可能一边从思想上认同电影宣扬的反战主题(父母层次),从拍摄手法上欣赏它的宏大气势(成人层次),一方面觉得沉闷冗长乏味(儿童层次)。

  六人小分队眼中的《哈里・波特》与《绿茶》

  电影疗法不是影评,不需要根据影片本身的水平高低来选择。任何影片,只要它能“抓”住你,都可以拿来当做药丸,送给“六人小分队”吃。比如哈里・波特系列电影。在第二集《哈里・波特与密室》中,在伏地魔的记忆化身――汤姆・里德身上充分表现了“坏”父母的严酷,“坏”成人的冷漠与“坏”孩子的自私自利。这个角色可能会激发起我们的复杂的心态,比如恐惧、反感,但也可能包含某种欣赏和认同。(为什么会这样?是你内心中的哪部分在反感他,哪部分在欣赏他?)而哈里・波特的性格就更为复杂,在他身上既有“好”的成分,也有 “坏”的成分。比如,他和汤姆・里德一样有不守规定的习惯,这不是“坏”孩子的叛逆本性吗?当他面对卫生间里那个冤死的桃金娘的鬼魂时,他似乎也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同情心,而只是从获取情报的角度,用“坏”成人的理智和她交往。而当他在面对添了很多麻烦的小精灵的时候,似乎多少也表现出了一点“坏”父母的影子。因此,在哈里・波特身上,充分体现了“六人小分队”各自的用途,体现了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情感转换的能力。(你对哈里・波特的性格有什么感觉,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你希望自己哪些地方像他?为什么?)

  又比如电影《绿茶》。女主人公吴芳(赵薇饰)是一个双重人格的患者。在做“吴芳”的时候,她是一个保守、不通人情的女研究生,表现的是“坏”成人的冷漠,“坏”父母的古板,还有“好”孩子的循规蹈矩。相反,当她披着松散长发弹着钢琴做“朗朗”的时候,她表现的是“好”成人的善解人意,面对陈明亮(姜文饰)的追求,她表现出了“好”父母的宽容理解,而她的风流自赏又充满了“坏”孩子的活力和叛逆。(你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像吴芳?什么地方像朗朗?你对这两种性格的人有什么感受?)

  吴芳的人格分裂无疑是面对家庭不幸而做出的反应。作为自我主体的吴芳把一切不幸的事件都推到了朗朗身上,但因此她自己的情感部分也空掉了,只剩了坚硬的铠甲。而承担了不幸的朗朗,则从自己的创伤中得到了洞察人心的能力,同时又用叛逆不羁的姿态来对抗曾经的伤害。但尽管朗朗风情万种,但她对往事记忆的缺失和她无法和一个男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也说明她和吴芳一样是不完整的。吴芳和朗朗所需要的,是把分裂的两个自我整合到一起。(你有没有这种人格分裂的迹象?你自己内心的不同成分都能接纳和整合在一起吗?)

  把看电影当做一种情感操练

  有了这种把电影当药吃的经验,以后在看电影的时候也不妨把看电影当做一种锻炼的方法。如同我们可以通过游泳、跑步来锻炼身体一样,我们可以通过看电影来锻炼我们面对自己情感的能力。

  试着去看各式各样的电影――爱情片、枪战片、家庭喜剧、恐怖片、科幻片、伦理片,甚至一些我们特别“讨厌”的题材的影片,都应该试着看一看。通过看这些各式各样的电影,我们有机会了解到自己情感的方方面面,获得许多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地学会如何面对和控制这些情感。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应付自如。在电影《天堂影院》中,那个电影院是整个小镇的精神核心,也是男主人公成长的精神支柱。影片结尾,当重归故里的男主人公在老放映员留存的一个个老电影的接吻片断中感动的时候,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在一同感动,更能影响人的心灵。

  TIPS

  心理学中的电影疗法(Movie Therapy)其实是把电影纳入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作为治疗的一种工具。真正起到治疗作用的还是心理治疗师和被治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电影治疗可以在传统的一对一的咨询过程中出现。电影会被作为“作业”分给被咨询者,被咨询者在自己的时间观看,然后把自己的感想带到下一次的咨询中来讨论。

  不过,电影治疗最典型的方式还是在“小组治疗(Group Therapy)”中。在治疗中,首先治疗师必须对参与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估。假如患者的心理疾病很严重,区分想像和现实都有困难,那么参加电影治疗可能是一场灾难。参与者应当具有基本的思维判断的能力。

  成员的组成对小组的内在动力(Group Dynamics)也很重要。针对专门的心理问题,治疗师可能会组织同质化的小组,比如组员都具有焦虑症、恐怖症或抑郁症。而从一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则可能会让组员尽可能来自不同背景,更能打开思路。

  电影或电影片断的选择也很有讲究。电影治疗师需要的是地道的电影迷,能够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电影方面的知识去分析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恰当地为不同的人群“对症下药”。

  在小组活动的现场,治疗师需要应用各种技巧。有时,治疗师需要在电影片断中间停止,提出问题让组员预测,或者追问组员的反应;有时,治疗师需要提供一些理论的背景和思考的框架;而当讨论离题的时候,治疗师还需要有足够的控制力把话题拉回来。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不可不看的哲理心理故事

一天晚上,在漆黑偏僻的公路上,一个年轻人的汽车抛了锚:汽车轮胎爆炸了!年轻人下来翻遍了工具箱,也没有找到千斤顶。怎么办?这条路半天都不会有车子经过,他远远望见一座亮灯的房子,决定去那个人家借千斤顶。在路上,年轻人不停的在想:“要是没有人来开门怎么办?”“要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