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下来,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填得满满的。等到要写,却发觉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再放回到心底。因为太看重,所以,不敢碰,不敢写,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那还是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一个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只要说出他的名字,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得了0分。匪夷所思的是,并非答错了,而是没有做。试卷上是触目惊心的空白。
我找他,问为什么。
他告诉找,用作题目的那篇文章,他读完第一遍,就哭了。他当然知道这是在考试,所以,再读一遍,还是哭,哭到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直到把作文写完,回过来读第三遍,还是哭。于是,他选择放弃,即便还有足够的时间。
后来,教过许多学生,做过无数的阅读。不可避免的,我渐渐淡忘了那些学生的名字、忘却了那些文章的内容。可是,我一直记着有这样一个学生、有这样一张脸―――那神情真是庄严,庄严到令我心生敬畏。
我们的学生真好―――他们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笔记,很认真地追问:“老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我多想告诉他们,考完试,你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读书。
我问学生可曾为哪篇文章感动。没有。读《五人墓碑记》,读这五个人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统治集团,为一个毫无瓜葛的人“谈笑以死”―――他们不感动;读《为了忘却的纪念》,读鲁迅和柔石相互扶持,“仓皇失措的愁一路”―――他们不感动;读《三棵树》,读一个人在困境中拼命抗争―――他们不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进很好的大学,但是,他们的生命中少了一点温暖。那温暖并不一定能让他们获得一个好分数,但一定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美好的人。
我们是尽职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那篇文章的手法是什么。我们无法置分数于不顾。
然而,我还是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会记得,有这样一些文章,他读的时候流过泪;有这样一个瞬间,他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没有人可以追随世界走向永远,但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拥有了一切。
和分数无关,它属于心灵。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乐观积极的人并不是生而就如此的,而是从小有意识的培养起来的品质。如今很多青少年都多愁善感,这对于大家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示1:尽情宣泄情绪 研究发现,孩子只有在感觉非常安全并被人无条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