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病遗传吗?

情感性精神病我们知道,就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以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为主要表现,病人有时情绪低落,有时亢奋异常。这种疾病如果不治疗对患者危害很大。那么情感性精神病遗传吗?

自20世纪以来经过精神病学家和精神病遗传学家的共同研究后一致公认的事实是:经过家族遗传史调查后发现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亲属中发病率远远高于群体的发病率,而且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夏镇夷教授等(1979年)在294例情感性精神病的患者亲属中,共发现537例精神疾病患者,分布于一级亲属的有62.0%,二级亲属的有28.8%,三级亲属的有9.2%。夏镇夷教授等(1980年)还报道一个女性躁狂症患者的家系,调查到亲属成员73名,其中精神病患者25例,占34.2%。

在家系中血缘关系与精神病发生率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级亲属发病率高达68.4%(13/19),二级以上亲属成员53名,有精神病患者11例,占20.8%。更引人注意的是此女性躁狂症患者生育14个子女(6男8女)竟有10个患精神病;这10个患病子女中除一例为典型精神分裂症外,其余9例均为情感性精神病,提示家系中双亲与子女间同患情感性精神病的遗传倾向十分明显。

张玉和等(1986年)调查山东地区情感性精神病资料,在90例患者的一级亲属(15岁以上者)中,双相患者的亲属中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生率9.8%,单相患者的亲属中情感性精神病的发病率4.9%,均显著超过对照组的发病率。上述两位精神病学专家的家族遗传学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家族成员中同病风险极高,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Merdlewicz和Rainer(1977年)在比利时调查29例确诊的双相型情感性精神病的寄养子,他们出生后5.2月(平均值)就离开亲生父母,寄养其他家庭,结果发现患病寄养子的亲生父母患双相型情感性精神病的患病率是寄养父母的2.5倍,而与非寄养的双相型患者的亲生父母患病率相一致,但正常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情感性精神病的概率较低。

》》点击免费咨询,与医师在线交流!《《

有上述可见,情感性精神病不仅让患者十分痛苦,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其危害显然不可小看。因此,大家不妨在平时闲暇之余多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做好预防工作,防范于未然,同时即使自己或者家人患上此病也能早日发现,有利于彻底康复。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中国大学生八大抑郁理由

  理由一: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现在打造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确实恶劣。一个是“贵族文化”氛围,看看如今反映青春生活的电视、电影,哪个不是珠光宝气的,有几个是反映奋斗、拼搏、朴素、进取的?很容易让学生把它拿来和现实对比,自然会产生悲观心理。第二是冷漠生命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