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关于人生态度的话流毒甚广,频繁出现在电视剧里和明星嘴边。追求快乐可能是人生中最为沉重的负担,基本上不可能达成。因为快乐的“快”字已经道明了一切,它既是畅快的快,也是快速的快。快乐的本质就是易变和暂时的,除了傻子,没有人能够随时感觉快乐。但是当人人都把快乐奉为人生圭臬时,就解释了我们这个时代何以有那么多人感觉抑郁。没有什么比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让人郁闷的了,你觉得自己应该如此,但是永远也做不到,最终会让自己产生愧疚,归结为自己有什么问题。这样看起来,追求快乐的人生态度倒更像是让所有人被快乐奴役和绑架了。
格雷戈里・伯恩斯博士及时送上了解毒剂,他的《好满足》一书试图解放所有的快乐热衷人士。在这本书里,他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做满足的主人。伯恩斯用一位精神病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的严谨方式,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但是我们可以寻求满足,拥有值得一过的人生。用满足替代快乐,这样的人生反而更为丰富而有意义。
这本书首先从摧毁快乐入手,调出了1978年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布里克曼的著名心理学实验。布里克曼追踪了大量中彩票的幸运儿和遭遇事故而四肢残缺或者半身不遂的倒霉蛋,根据他们遭遇人生中的大彩之后的快乐程度,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和是否中大奖或者是否残障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你生就一副倒霉苦瓜相,中了一亿美金大奖之后,你还是个悲观的家伙。如果你从来就是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那么坐在轮椅上你还是会继续大笑。人们总是觉得因为外部条件限制了一个人获取快乐的可能,这项研究在31年前就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你有一万块的时候不快乐,得到一亿之后也不会快乐。快乐,基本上是追求不到的。
伯恩斯随后在生理学层面分析了快乐是什么,在科学家的眼中,快乐只是大脑中一种化学物质 ――多巴胺的多少。追求快乐,就是追求多巴胺带来的快感,这和吸毒没有什么不同。快乐之后就是空虚,然后人就不得不要求更多快乐来填补,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快乐。有鉴于此,伯恩斯认为应该用满足感替换快乐,同样是刺激脑部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但是满足感却更为恒定持久,而且让人生变得不同。
为什么有人会沉浸在繁难的工作中却乐此不疲?为什么每期报纸上的填字游戏会让人欲罢不能?这些事情说不上快乐,但是其中的一点点进展都会让人产生巨大的满足感,感觉到有那么一刻人生充盈无比。《好满足》一书解释说,满足感来源于新奇。人的大脑偏好新奇的事物,因此会释放更多多巴胺和肾上腺皮质醇,于是人就会感觉到满足。与其不断追求快乐,不如追求新奇,不断接受新鲜刺激,从中获得可靠而稳定的满足感。
快乐是一种情绪,而满足感来源于行动。快乐会随时间消散,但是满足感却因为行动而得到强化。这世界空无一物,但是你的行动给它赋予了意义。旅游、读书、交谈、吃饭,这些都是行动,它们会带来各种新鲜的体验,使你的内心变得丰饶,让你的一刻人生有了意义。快乐很难分享,对方难免充满妒意,但是满足感却是一种共同的人生经验,可供彼此交换。同时,它通过身体作用于你的心灵,改变了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和眼光。如果你以追寻满足感为己任,那么你用这种眼光在这世上永远不至于缺乏可以观察和体验的对象。一旦开始,世界就会在你面前次第打开无数大门,等待你去无尽地探索和发现。它不随时光和年岁的流逝而改变,反而会在流光中越来越强烈,甚至能让爱情在漫长的婚姻之后依然存活。
与其空洞无物地呐喊“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开心”,不如立即动起来去拥抱这世界上一切新奇之物,履足一切陌生之所。如果度过快乐的一生是难以企及的目标,那么就应该努力让生命变得丰盈。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席卷你全身心的强烈感触很难说是快乐。你抵达别人未曾抵达之地,目睹别人不曾目睹的风景,哪怕第二天你一无所有也能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你曾如此过活,你就会如此满足。
心理热点:
有一个认识的老师,做网瘾有她一套路子,孩子这边聊聊,父母那边聊聊,再一起聊聊,七八成的案例就好了很多……[不会爱你的借口是“网瘾”] 睡姿看你能否成为有钱人? 人生的十个不要等你知道吗 全球最准确的爱情测试! 你嫁给穷小子的指数多高? 哪些男人最容易被戴绿帽? 当众出丑时,怎么化解? 教你准确揣摩他人心理 焦虑的杀伤力究竟在哪里?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电影,有时候晚上吃过饭,人们没什么可做就去看场电影吧。大家喜欢看电影,但你在看电影的同时,你可以从中了解电影在告诉我们一些生活道理。有些人可能看完电影笑一笑就结束了。并没有再看电影中思考一些东西,其实看电影是种精神分析。 有一期《十三邀》,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