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恋爱 · 12/06/2021

你是否患有“E-型人格”?

专家称沉迷互联网会改变人的性格变得缺乏耐性、易怒、幼稚,甚至容易诉诸暴力。

深度关注

最近,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指出:“我们的思维控制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正在被互联网所摧毁。”卡尔这番话随即在美国引发一场“互联网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探讨,109位哲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和其他领域的学者为此争论不休。

无独有偶,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阿布贾乌德教授指出,那些对网络沉迷程度如酗酒、不愿关手机、从不拒查电邮的人们,已被医学界划为一种病态的“e-型人格”,这些人容易动怒和失去耐性,极端情况下甚至有暴力倾向。

2011年,是个人电脑(pc)诞生30周年。而在这个本值得人类庆幸的时间点上,更多人却在担忧:在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传统生活方式之后,被网络“毒化”的人类恐怕正在丢掉头脑。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阿布贾乌德在其新书《虚拟的你》中指出,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让人们沉迷其中。对一些人来说,人们沉迷网购、

社交网络和游戏的“网瘾”不亚于酗酒,已不是简单的追求娱乐。长此以往,人们容易沉醉在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当中,易形成“e-型人格”。

阿布贾乌德在书中表示,具有“e-型人格”特征的人缺乏耐性,容易动怒,倾向于用简短词语和符号表达感受,变得幼稚化,极端情况下容易付诸暴力。

1幼稚化的虚假与暴力

阿布贾乌德认为,“e-型人格”是一种病态,这类人不愿意关手机,短时间就要刷新一次电邮,容易产生以下恶果:例如夫妻会因迷上网上偷情而出轨;因期望太多而不敢与网友见面;甚至在网上教唆他人自杀等。

事实正是如此。阿布贾乌德举例说,今年1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发生的女议员枪击案中,凶手洛克耐尔性格孤僻、观点偏激,属于典型的“e-型人格”。

历史上这类事件并不少见。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史上最为血腥的校园枪击事件,23岁的韩裔学生赵承熙在枪杀32名师生后自杀。与赵相识的一些韩裔青年透露,这名韩国学生是一名暴力文化崇拜者,从高中时代就痴迷于《反恐精英》等暴力游戏,在虚拟游戏中使用各类枪械互相射击,随意“杀人”。

阿布贾乌德说,为避免形成“e-型人格”,首先要认清自己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行为不同。“但人们往往高估自己能分清现实与网络的能力。现代人想不受网络的影响,绝对是一大挑战。

沉迷互联网可能很快将会被正式界定为一种大脑疾病。

2思维浅薄注意力难集中

”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尼古拉斯·卡尔在其2010年6月发行的新书《浅薄》中这样指出。

卡尔警告:从深阅读到浅浏览,互联网在改变阅读方式的同时,正在重塑我们”浅薄“的思维模式。

卡尔进一步解释说,由于互联网促使我们不断寻找的是简短的、快速的东西,使我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他举例说:”类似推特微博、脸谱等网站尽管很实用,但恰恰因为它们是以发送微型信息为实质,才导致这类网站具有了巨大的分散注意力的能力。“

卡尔的结论不是空穴来风。早在1971年,经济学家郝伯特·西蒙就揭示了现代人”注意力匮乏症“的”病理“: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因此,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的匮乏与欲求。

卡尔认为,数字化生存导致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分散,失去了探究信息的能力。但是,书籍则不同,它带给人们的是线性的、深度的思维,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常常需要反思和鉴赏。这正是互联网所缺乏和不能比拟的。

3爱秀隐私相当自恋

”你知道我早餐吃什么了吗?“”我旅游的照片想看吗?“去年,一名网名为”兰德斯曼“的英国网友发表的博文在英国引发热议。这位英国网友认为,如今,英国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热衷于谈论自己,网络所引发的”自恋时代“已经到来,大家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隐私。他们通过微博、博客和社交网站,把个人信息向读者进行狂轰滥炸。

”我被关注,所以我存在“。卡尔将这种新现象称为”微人物“。他认为,新技术催生对”自我“的痴迷,人们越来越认为自己就是面对观众和掌声的演员。”我担心,人和人之间可能会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失去个性。“

1987年,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人首先应该关注自己,照顾自己。问题是,这种自我关注一旦超越界限,就会演变成新的个人主义。该网友认为:”虽然网络给了每个人话语权,但是大家说的东西都很无聊。自恋不会让我们变自私,但会让我们变得更烦人。“

现状

全球1/3人口为网民

网络信息大多无用

2010年《全球互联网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公布:全球网民数量19.7亿。也就是说,地球上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

然而,在网络普及率极高的今天,人们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却大部分无用。《报告》指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球电子邮件用户数量为18.8亿,平均每天发送2940亿封,其中89.1%为垃圾邮件。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名美国人平均每天要接收约34g信息,相当于电脑硬盘存储量的1/5;而实际上,人类大脑一生仅能处理1730亿个字节的信息,约等同于173g。按此计算,每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已达到一生能处理的1/6。换言之,大量信息是无用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网民的年龄越来越小,上网时间越来越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统计表明,在8至18岁的美国青少年中,平均每天耗费在各种数字媒体上的时间约为6.5小时。而55%的美国高中生一周花在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大学生则每周少于10小时。

因此,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马克·鲍尔莱就有这样的结论:”尽管一切知识都在鼠标之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年轻人,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三招助你解决孩子胆小问题

有的家长在现实中对于孩子的一些表现很困惑,就是对于事物的恐惧心理很严重,特别胆小。甚至是男孩子也抑不住内心的胆怯。尤其在幼儿园的孩子甚至都不敢参加活动,害怕和小朋友相处,对于出现的这种状况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性格塑造成勇敢坚强,为了帮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