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成瘾被列入精神疾病不等于犯罪免责

烟瘾、赌瘾、酒瘾……对于一些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些不好的个人习惯或爱好,与“病”扯不上关系,但是玩游戏上瘾,达到虚拟与现实不分的痴迷状态就成了一种病态。日前,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疾病诊断范畴。“玩游戏成瘾叫精神病有些不妥吧?”昨日,针对这一标准的出台,有关游戏玩家、学生家长、医疗专家等都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上网玩6小时算网瘾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指出,网络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对网络渴求、戒断后有强烈反应、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该标准首次将网络成瘾分为五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诊断标准中明确,网络成瘾患者临床症状的共同特点是:对网络存在强烈的沉迷和渴求,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和投入程度;停止或减少上网时出现烦躁、易怒等戒断反应;长时间人机交流,只愿意与在线朋友沟通等。

岛城少年一成有网瘾

据了解,从今年4月份起,市政协网瘾调查组随机抽取8所中小学发放了4100份针对网络游戏的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有73%的中小学生能够处理好网络和生活的关系,20%的学生对于网络缺乏自我约束力,超过10%的青少年有网瘾症状(平均每天上网5小时)。“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影响学业,甚至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景艳玲说,网瘾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支持系统(亲人、朋友)缺失导致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只好到虚拟的世界中寻找快感。

列入精神疾病不等于犯罪免责

学生家长表示,以前有媒体报道网络成瘾的人为了弄钱,而发生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有人甚至因玩刺激或暴力游戏而情绪失控导致杀人的案子也有发生,是不是网络成瘾患者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呢?

律师张青表示,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孤独症等都是精神疾病范畴,但是根据法律规定,经过司法鉴定,罪犯是无行为能力或丧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才不用承担法律责任,譬如说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在病情发作时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不等于犯罪免责,因为网络成瘾仅是对于网络的一种依赖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并不能判断其丧失了行为能力。

■游戏玩家:

不能接受精神病的称谓

今年23岁的小成(化名)是名有着5年“玩龄”的网络游戏玩家,最喜欢玩“魔兽”,挤着下班或休息时间到网吧玩游戏,玩通宵是经常的事情,虽然“精神疾病”和“精神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他还是表示不能接受。“玩游戏成瘾和吸烟、赌博成瘾一样,都是一种行为的痴迷和执着,精神方面又没有出现异常,怎么能叫精神病?”小成不解地说,青少年痴迷游戏,大都因为在生活中得不到关爱或压力过大,从网络中寻求一种解脱,如果把上网成瘾说成精神病,可能会对网瘾患者造成抵触情绪,在治疗中反而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

■学生家长:

对此难以理解

“网瘾怎么算是精神疾病,不就是个坏习惯嘛!”昨天下午,记者随机采访数名市民,他们都表示无法理解有网瘾和精神病之间竟然划上了等号。市民王女士表示,孩子今年上初二,平时喜欢上网打游戏,周末时几乎都泡在网上,但好在没有影响学习。

■心理专家:

临床诊断、治疗有了依据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王冠军表示,喜欢上网和有网瘾区别很大,有网瘾的人在网络面前已经迷失了自我,甚至对现实生活失去了信心。“从根本上讲,网瘾是一种心理异常。”

“该诊断标准的出台说明了社会对网络成瘾的重视和关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为以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王冠军表示,对网络游戏达到一种痴迷的状态,从心理和精神层面来说,是行为异常的表现,将网瘾从医学的角度来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并详细界定了网络成瘾的“症状”、“病程”及“严重程度”,为这些患者得到科学有效治疗提供了途径,意义非常重大。王冠军副院长介绍说,网瘾患者大多是青少年,他们将上网作为生活的唯一主题,丧失了价值观,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不分的痴迷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容易诱发犯罪。

心理辅导要提前

“网瘾作为一种心理异常,靠封闭式的隔绝并不能根除,应该通过心理辅导找出迷恋网络的根源。”昨天,心理专家景艳玲在门诊上接诊十名患者,其中四名是有网瘾的少年,她说大多有网瘾的少年都有补偿心理,想在网络中寻找满足感,应该通过谈话弄清楚孩子心里缺少什么,并在现实中补偿,才会根治网瘾。“建议有网瘾倾向的人及时做心理辅导,不要等到符合网瘾诊断标准后再就医,到时产生的心理伤害已经很深了。”

文章来源于相关推荐:想哭就哭做情感的主人

  哭,往往是由于心理感到委屈或精神受到重大刺激,这时人们往往会哭泣流泪。该哭不哭,一味地忍,闷在心里时间久了,心中的压抑就会越积越重,精神负担也就越来越大,进而出现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叹息不止,导致失眠,影响食欲,出现悲观厌世甚至轻生的念头,反应性抑郁症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