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一个许久前就被令多家长心痛惋惜的词。而网瘾的形成,长久以来被归功于电子游戏。从2002年开始至今,各种上网玩游戏成瘾的事迹就纷纷被各媒体报道。
2002年6月16日,4名沉迷网游的未成年人在海淀区学院路“蓝极速网络”网吧纵火,造成24人死亡,13人受伤。
2004年12月27日,天津市塘沽区13岁的少年张潇艺因玩游戏成瘾而跳楼自杀。
2005年7月30日,北京沉迷网游的16岁少年小韬向父亲要钱未果后,扬言杀死父亲。当晚,父亲发现儿子房间的桌子上居然放了一把菜刀,绝望的父亲用地上的哑铃将儿子杀死。
2006年3月22日,甘肃省武威市青年许福斌因不满父母对其上网的责骂,将父母杀害,而后从父亲身上搜得现金27元,继续回网吧上网。
2006年,一位清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深深迷恋网络游戏世界,心急如焚又无能为力的父亲不远千里,四次来京劝慰。
在极度绝望中,父亲不得不在饮料中下了安眠药,乘儿子昏迷时将他送到网络成瘾中心“戒毒”,医生诊断他为“重度网络成瘾患者”。就在入院当晚,学生打碎了屋顶灯管,用玻璃碎片割破了手腕……
这类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这几个月见报的20岁男青年玩游戏4年没出过家门;16岁少年离家11天玩游戏只吃了8顿饭;某人打CS两天两夜之后把可乐罐当手雷看到警察就扔等等。
种种怪异事件,被媒体报道了,于是“专家”站出来说话了,于是游戏被定位为“电子海洛因”了,于是家长们更一个劲地反对孩子上网,反对孩子玩电子游戏,更一个个地拉着玩游戏的孩子去“戒网瘾”,“你不戒,我就死给你看!”
游戏成瘾,谁之责?
其实就像扑克一样,就像麻将一样,网络游戏也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娱乐形式,并不必然带来戕害人类尤其是戕害儿童心灵的严重后果。作为人类的一种娱乐形式,网络游戏显然有着存在价值。人性不总是那样中规中矩的,人性总有超乎寻常的要求、借助非常规手段抵达一个靠常规手段所无从抵达的神奇境地的要求。
譬如我常常羡慕飞鸟,它们可以几乎完全不受地形地势的限制,不需要道路、河流,也不需要任何外加的动力,只凭借自己的双翼,我行我素。但我无论怎么羡慕也不敢真的模仿飞鸟,除非我不想活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有机会上网,能够在网络游戏的空间里,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尽情飞翔,从高高的天空中俯视壮丽的河山,我当然会有一定程度的陶醉和满足。
所以,游戏其实是放飞梦想的地方,成瘾,只能说是个人控制不够,家长、社会引导不够,游戏本身无错!
而且,一味叫嚷着把孩子送去戒网瘾的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强制的措施,往往使孩子们感到反感,以致于明明知道国度沉迷,偏要继续沉迷。为何,大家没有别的方法防治这类事情呢?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抢红包为了维系感情、表达祝福 发红包的习俗最早起源于我国汉朝,唐宋日渐兴盛,传统的红包就是指春节的压岁钱,它既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也被当做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的、有辟邪作用的护身符。记得儿时,在除夕夜或者大年初一,当从枕头下发现用红纸包裹的压岁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