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男人被束缚了手脚,即使女人对他再好,他也会很讨厌。
0 1
-
在婚姻中,一方千方百计的“寻求关注”,想与对方沟通时,对方却“视而不见”,他的目光直接越过对方,人还在,心已远离,或者人、心都已远离。这往往会更刺激“寻求关注者”的情绪,甚至歇斯底里,而“视而不见者”更加冷酷无情的回避。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一个人不能反省困扰自己的真实的冲突,就会总活在恐惧,焦虑的不安中。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
在“施受虐者”身上,会发现强烈的渴望联结、依恋、唤起和被唤起的欲望,但同时又希望摧毁这种与他人的联结。 “施受虐”或许是他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与客体联结的方式,而不至于退回到一种自恋的封闭状态,不至于融合进另一个具有强大吞噬性的生命中。 “施受虐”为一首存在的悲歌。
-
尊重,一个读起来沉甸甸的词,知人知己是尊重的前提。对事物对人的先知先觉,才能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建立真实的,温暖的尊重;后知后觉也还可以补救,慢半拍的理解尊重,也会让人释怀:无知无觉,混沌一片,也就是对方得不到回应,不过云淡风轻,互不干涉,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也许最糟糕的就是一知半解,无知无解还横加干涉,我都是为你好,我一片苦心啊云云。 修己安人,修己,我们一生的功课!
-
教育孩子,也许要有一个大前提,尊重。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独特的个体,他有自己特有的基因表达。去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不是以自己为模版,或者以理想化为模版,去臆测孩子的想法,强行干涉孩子的行为,拔苗歪长,拔苗助长,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
三个孩子站在狮子面前,一个哭着喊着躲到妈妈身后;一个两腿颤抖,坚持站着;一个回头问妈妈:“我可以像它吐口水吗?”。压力面前的三种态度,你是哪一种呢?
-
缺位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有问题的孩子。家庭中各司其职,父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孩子才会健康快乐。
-
症状像我们早年藏起来的一颗亮晶晶的玻璃珠,一个闪光的贝壳,一枚金灿灿的钱币,只有它们再次发出光亮时,我们才能找到它们。症状是早年我们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欲望和创伤。所以失眠,胡思乱想,强迫行为等症状是在提醒你,去探索症状背后的原因,去陪伴焦虑的自己,去成长自己。
-
孩子的病,往往是配合父母而得的。有怎样的父母,就会有怎样的病孩子。所以,虽然很痛,还是父母先改变吧,为了孩子,更为了自己。
-
我们都有过不舒服的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恐惧。当我们觉察这些情绪时,是被情绪困扰,还是去探索情绪背后的原因,直面我们的问题,解决我们的问题。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也许是应该改变了。
-
容格曾问:你究竟愿意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只是我们往往隐藏躲避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每一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等待你去寻找。与其做一个别人眼里的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接纳自己的缺点,活出真实的自己,活得更自由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