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自我表露最先是由Jourard(1958)提出、界定并开展发展性研究的。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也称自我,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它对人格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控和矫正的作用。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第二,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自我概念的作用包括自我引导作用、自我解释作用、自我期望作用和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他最早认为自我表露是个人将有关自己的信息表露给目标人(将个人信息与其进行交流的人)。后来他在《透明的自我》(The Transparent Self)一书中将其界定为,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的过程。 此后,自我表露受到了社会心理学家、人际沟通学者和临床咨询师、治疗者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 个体口头将自己的信息(包括思想、感受和经历)表露给他人,在亲密关系的发展和维持上起主要作用。 自我表露看成是交互作用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自我表露是双向、持续的循环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独事件; 第二,自我表露是情境性的,情境会影响自我表露的过程; 第三,自我表露过程中的所有成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0 0
-
设定清晰的心理边界有助于保护自己和维护健康关系 ????️。尊重彼此界限,关系更和谐。#心理边界 ????????
-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是指当人们的行为原本由内在动机(如兴趣、热爱)驱动时,如果引入外部奖励(如金钱、表扬),这些外部理由可能会取代原有的内在动机,导致行为从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一旦外部奖励消失,行为也可能随之终止。
-
自我实现预言指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期望会影响行为和结果 ????。保持积极期待,创造美好未来!#自我实现预言 ✨????
-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人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当观察者与观察对象十分相像时,观察者会很准确,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知觉准确,而是因为此时的被观察者与自己相似。因此,导致了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的方法。
-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又称霍索恩效应,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察或关注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更积极或符合期望的行为。这一效应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梅奥等人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于西部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中发现。
-
瓦拉赫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找到自己智能发展的最佳点,并充分发挥其潜力时,能够取得惊人成绩的现象。这一效应源自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托·瓦拉赫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人类智能发展的不均衡性以及发现和培养个体特殊才能的重要性。
-
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由于某一突出特征或品质的影响,而忽略其他特征,从而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
蔡戈尼效应(蔡加尼克效应)是由苏联心理学家Блюма Зейгарник在1920年代提出的心理学现象,指人们对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完成任务更深刻,也称为“未完成情结”。
-
韦奇定律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一种描述人类心理现象的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群体意见影响的现象。
-
苏东坡效应:自我认知的迷雾与突破 苏东坡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源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描述了人们在自我认知时,由于主观视角的限制和认知偏差,难以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就像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其全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