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不幸与困苦,归根结底,源于人的执著。 贫穷、疾病等等是我们烦恼痛苦的真正根源吗?并不是,只是与烦恼痛苦直接相关的事情而已。 是认知、欲望、情绪给我们带来了困扰。你的感受只是你的感受,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拿得起是成长,放得下是成熟。一个人的成熟需要累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世界很复杂,其实是人心复杂;世界很阴暗,其实是人心狡诈。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随心动,一切修行也从心开始。 我们总是习惯往外看,在外界的纷乱中迷失了自己。这时,需要静下来,穿越世俗的海洋,反省内观,找回真正的自己。
0 3
-
最强大的心态是允许一切发生,然后顺势而为。 允许一切发生,人生才会得到松弛感。 总想攥紧生活的人,会发现,呼吸都带着焦虑,身体也会越来越紧绷,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允许的过程,允许付出没有回报,允许自己一事无成,允许一切才会彻底让身心平静。而越不允许,越对抗无常,我们越容易被困在原地打转;越强求结果,越被执念压弯脊梁。真正的强者,不是对抗无常,而是和无常共舞。 生命的智慧藏在接纳里,当意外..疾病袭来,我们不要第一时间质问“为什么是我”,就像对着暴雨喊停。但暴雨从不在意人类的愤怒,它只遵循自然法则。 当你懂得接纳,就会让机遇自然沉淀。内心松弛的人,就会深信每个挫折都能转化成跳板。因为他们懂得:命运抛来的石子,接得住就是垫脚石,学会对抗才可能会砸伤自己的脚。 允许一切发生,也是思维的升级和转换,我们需要学会停止与无常较劲,而是升级三种积极的思维。 第一,把“必须”换成“或许”,晴天很好,雨天不错,也有青草香; 第二,把“控制”换成“观察”,观察自己情绪如云飘过,不做一个被情绪缠绕的人; 第三,把“对抗”换成“共舞”,在命运的琴键上,弹出自己的旋律。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可以安放自己的心情和状态。 允许一切发生是相信人生这场修行,拼到最后都是弹性——扛得住八面来风,也经得起任何的人生经历。 允许一切发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躺平认输,而是停止内耗的智慧,让自己在任何境况下都要学会平静接受;学会顺势而为,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懂得借力前行的清醒。 当你不再和世界较劲,你会发现,万物为你所用,而全世界都是来成全你。
-
你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多情。 作家李雪在《走出剧情》中提到一个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习惯按照自己的剧本,去臆断别人的动机和行为,因此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 但实际上,这些揣测不过是你自己在脑海中编织的牢笼,和别人毫无关系。 走出自己的剧本,放下无端的念头,你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 1、刺痛你的不是他人的冷漠,而是你的心存期待。 博尔赫斯曾说:过度的希望,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度的失望。 人之所以容易在情感上受伤,根源往往是高估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 真正折磨你的从来不是任何人的绝情,而是你一直心存幻想的期待。 少一点“自作多情”,多一些“自知之明”,才是为人处事最大的清醒。 2、困住你的不是他人的无视,而是你的自以为是。 所谓的“我执”,就是要外界按照我的标准和规则来运转,如果不按照我的来,就会让我痛苦、生气。 《唯识述记》里说:烦恼障品类众多,若不执我,无烦恼故,我执为根,生诸烦恼。 世上大多不高兴的事,都是从改变别人开始的。 每个人都以自己舒适的方式活着,我们无法改变,也不能强求。 允许他人如其所是,当你的执念消失了,困住你的烦恼和纠结,也就不见了。 3、伤害你的不是他人的绝情,而是你的“意难平”。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为不甘心引起的。 因为不甘心,所以放不下;因为放不下,所以越陷越深。 对烂人烂事及时止损,果断告别,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式,才能换来新生。 4、消耗你的不是他人的反应,而是你的内心戏。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足以引起轩然大波,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在内心无限放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过度投射”。 简言之,就是把个人的想法和情绪强加给他人。其实很多时候,你所想的并非他人所思,而是我们脑补了太多细节,加入了太多猜测。 罗翔也曾说: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在外人眼里,其实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少猜别人的想法,才能走出自我消耗的怪圈,得到身心的安宁。
-
真正强大的人,他们都有强大的觉察力。 假如人生只有一件事,就是要觉察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 那个念头是你的思维模式,然后变成你的情绪模式,这两个模式叠加变为你的表达,最后变成你的行为,时间长了变成你的习惯,习惯变成个性,所以人生形成一个路径。那么这个路径就是你的人生。 一念起万物生,一念落万物灭。痛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思考。 大道至简,怎么改呢?需要三个方法: 1、发心即是动机,这是心力方向。发心决定结果。从起心动念的那一刻起,结局已确定。念头改变情绪、基因、身体状况甚至循环的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负面念头过多,经常钻牛角尖,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那么人生就会很痛苦,让自己动弹不得。所以想要改变,一定要在起心动念下功夫。活得好的人,都退后到那个点上,觉察自己的每个念头,觉察到它们出现的那刻,痛苦开始瓦解。 2、不断地重复。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一定要勤奋,大量地输出,不断觉察每个念头,就会改变你的潜意识,在一个领域深耕自己,最后变成专家。随时根据缘起的条件,根据直觉,顺道而为。借当下悟道。生命中所有的发生都是为你悟道真相。 3、顺道者昌,逆道者亡。人生的发心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利他。发心正确越努力越幸运,发心错误,越努力越糟糕。为自己就活在小我里,你的能量场就低,活在贪嗔痴,就会吸引小人、算计你的人和所谓的冤亲债主出现在你的身边,让人生不如死。 如果发心是利他,为整个众生去发愿,你的格局越大,慈悲心包容心越大,心性光明得到彻底绽放,你就会遇到贵人、福人,就会成为有天命的人,天地都会推动各种力量帮助你,实现你的大愿。
-
别执着于外在虚幻的,守护好内心真正珍贵的。 作家章岩说:“很多人觉得想要获得什么,就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 但其实,人生最重要的好东西几乎都是免费的……阳光、空气、朗朗霁月、璀璨群星、亲情、智慧等等,不胜枚举,它们至关重要,但却无需费用。” 人在年轻的时候,以为所有获得必须与金钱挂钩。 等到年龄渐长,阅历渐深,终究明白:这世上最珍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免费的。 行走,是最低成本的养生。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独处,是性价比最好的投资。 善良,是稳赚不赔的福报。 真情,是最珍贵的财富。 心态,是最无价的灵药。 知足,是最值钱的拥有。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岭,也是精神的归乡。 经过岁月洗礼,时间沉淀,逐渐明白最清醒睿智的活法,不是执着于外在虚幻的,而是守护好内心真正珍贵的。 如此才能舒心自在,安度岁月。
-
最好的心态:乐观是标配,知足是高配,无所谓是顶配。 耶鲁大学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良好的心态”被绝大多数人列为最重要的因素,占比高达80%。 心态变了,你的态度、习惯和性格都会改变,最终你的人生也会跟着改变。 在我看来,一个人最好的心态,乐观是标配,知足是高配,无所谓是顶配。 乐观是标配,命运无常,生活多舛。 每个人都难免会经历暗夜,有一段苦不堪言的过往。 乐观豁达的人,纵有再多困难,不轻易沮丧;纵遇再多麻烦,也不轻易感伤。 一切都会过去,好事自会发生。 知足是高配,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你身边。知足,就是幸福。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索求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永远不够。 贪求太多,只会活在无谓的痛苦之中。 不断给欲望做减法,给幸福做加法,知足常乐,人生才能平和安宁。 无所谓是顶配,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学会无所谓。 无所谓,不是冷漠,而是看透;不是逃避,而是释然。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碰到一些不友好的人。 如果事事计较,处处较真,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 往后余生,用无所谓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所有风雨和恶意,以无所畏的精神,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哈佛心态课》中写道:心态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能给予你源源不断的能量。 成长的路上,没有完美的生活,只有更好的心态。 让我们用乐观驱散阴霾,用知足收获幸福,用无所谓摆脱羁绊。 如此,生活才会回馈你温暖与惊喜。
-
心理学家刘禾粟在采访过100个家庭后发现: 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有一种人在家总是拒绝沟通,不肯倾听,不愿妥协,身上永远有股无理也要占三分的犟劲。 他们就像导火索,总是不停地制造纠纷,把家变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家败吵不停。 一旦摊上这样的犟种,就是这个家庭悲剧的开始。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个总想“赢”的人。 他们把固执当原则,把冷漠当个性,一身犟劲全都用在了错的地方,到头来伤人又伤己,硬是将好好一个家拖进无休止的内耗中。 懂得放低自己,你有尊重家人感受的大气,才会有拥抱幸福的运气。 永远不要和重要的人,计较不重要的事。 跟家人犯犟较劲,无论谁赢,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戒掉偏执,不争高低对错,才是与家人沟通正确的打开方式。 幸福的家庭并非没有矛盾和分歧,而是彼此间示弱多过逞强,和气胜过脾气。 从现在起,好好修炼,别做犟种。 当你懂得和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家拧成一股绳, 家人自会愿意做你最坚实的后盾,助你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兴旺。
-
冯唐说:“女人之所以过得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跟全世界较劲,跟自己、跟伴侣、跟父母、跟孩子,整天与内耗和紧绷相伴。”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如果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那么注定你会落空的。因为你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来气,看谁都有问题。 很多时候,是我们内心的要求太高了,太完美了,渴望他人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但他人没有做到,我们会非常失落和难过。 内心就会爆发无名的火气和愤怒,那种精神内耗,有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长此以往,却对身体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 作家余华说:“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 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允许他人有缺点,允许孩子不听话,允许爱人有自己的想法和特性,允许自己不够完美。 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提升自己,当你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知识,独立的人格,稳定的情绪,那么你也不会患得患失,迷茫无助了。 改变别人是疯子,改变自己才是王道。做人,少一点精神内耗,少一点对他人的指责,多一点对自己的要求,唯有读书和赚钱才是王道,前者使人不惑,后者使人不屈。
-
人生百年,不过是三万多天。 不过,在这看似漫长,实则是短暂的一生当中,有的人活生生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地鸡毛。 因为这些人始终只盯着结果去看,满心想着如何收获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样导致的局面就是,自己变得势利,焦虑,甚至是自私自利。 《次第花开》中写: “有人不信轮回,其实一年四季便是轮回; 有人不信因果,其实贫富美丑就是因果; 有人不信无常,其实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就是无常。” 人一旦跟自己算结果,跟别人算结果,老天就会跟你算因果。 不如放下,释怀,慢慢地回归到生活当中,接受现实当中所发生的一切,接纳人生的无法。 如此,悦纳自己,原谅过去,畅想未来,我们才能过得更笃定,坚定。
-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在长达25年的关系研究中,经常被问道: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说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因为你抱有太高的期望,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 生活中,我们也总是对他人预设过高的期待:帮了别人,就期待对方感恩;对别人好,就期待对方同样回馈…… 然而现实复杂,人心难测,你的期望有多高,失望与痛苦往往就有多大。 作家马德说:无欲无求,是一切人际烦恼的解药。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只要你没有期待,也就不会带来伤害。 把期待强加于他人,希望他人顺从我们的心意,只能引发矛盾,带来不幸。 作家廖一梅说,没有人,哪怕他愿意,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 正如一句话所说,把期望值降到最低,所有的遇见都是礼物。 “当你停止向别人索取想象中的完美,真正的联结才会诞生。” 降低期待,不是对关系失去热情,而是让我们以更平和、更理性的心态和别人相处。 没有期待的关系,不是冷漠,而是清醒;不是疏离,而是自由。 与人相处,少点捆绑和强求,多点尊重与理解。 期待低了,彼此的压力就小了,感情也就能在松弛中更加舒适长久。
-
写给自己 活着活着就明白了,跟任何人较劲,都是在消耗自己,年龄带给我们的是通透。很多事最后不是解决了,而是算了。 成年人的妥协,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