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这里很多青少年朋友无奈,徘徊,感觉生命没有意义,这与手机密不可分。 作为两个青少年的父看着孩子低头沉浸在手机屏幕的世界里时,心中都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我们知道,手机里的世界五彩斑斓,充满了即时的快乐和短暂的满足。但我们也知道,那个世界并不真实,它无法给你们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内心的充实。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关于放下手机,关于寻找人生的意义。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你们拥有无限的潜力,未来有无数种可能。然而,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却像一张无形的网,悄悄地将你们束缚,让你们渐渐迷失在碎片化的信息和无意义的娱乐中。你们可能会觉得,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甚至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其实,这种感受并不是因为你们的人生真的无意义,而是因为你们还没有真正投入到那些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事情中去。 人生的意义,从来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去创造。放下手机,并不意味着你们要放弃所有的娱乐和放松,而是要把时间花在那些真正能让自己成长、让自己感到有价值的事情上。比如,读一本好书,它能带你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让你看到不同的思想和人生;比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无论是绘画、音乐还是编程,它都能让你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再比如,去运动、去旅行、去和朋友们面对面交流,这些都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美好。 我知道,放下手机并不容易。它像是一个随时在召唤你的朋友,让你忍不住想要去查看、去刷屏。但你们要明白,真正的朋友是那些能和你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挑战的人,而不是那个只会消耗你时间和精力的虚拟世界。试着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无手机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你会发现,当你真正投入到这些事情中时,那种充实感和成就感是手机无法给予的。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经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要让手机成为你们前进的绊脚石,而是要学会掌控它,让它成为你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主宰。相信我,当你们真正放下手机,投入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中时,你们会发现,生活原来如此丰富多彩,人生的意义也就在这些点滴的成长和创造中逐渐清晰起来。 作为关心你们的父母们,我们永远相信你们,支持你们。无论你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会在你们身边,陪你们一起面对。希望你们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放下手机,去拥抱那个更真实、更美好的世界。
2 2ST@SG: 直接拿走,还是要给他们,在没有办法完全隔离的情况下,粗暴解决必然引来反弹。淑妹: 直接给他拿了 不要讲道理 创造其它环境
-
幸福的婚姻这本书中提到,男人女儿对待压力的反应会有不同,男人在这种情况下肾上腺分泌会更容易释放,而女性则会缓和很多。而这一区别和男女在人类初期的角色(狩猎和抚养孩子)相关。 这个角色的分配正在被当今的社会状况慢慢改变,新的冲突和矛盾正在慢慢上演。男人,女人相杀相爱。
-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到“别人的认可也很重要,但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自己不舒服,那就没必要了。” 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但是仔细去深究,其实有很值得讨论的地方。 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坚持己见?怎么正确的分辨PUA和客观的观点? 我也没想好,以后想好了再说说。
-
读完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本书,之前发的微博也有很多来自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 关上手机屏幕回想一下,似乎没有学到什么。能感觉到的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正能量。我几乎是第一次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一直觉得这个词太过伟大。之前两本书的作者也给过我这种感觉,分别是原则和只讲故事不讲理。 读书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回头看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在对别人的哭泣感到手足无措,这就是一个近乎吧。
-
做与不做是一个选择,但是做错了和没做留给我们心中的感觉相差很多。调查显示3/4的遗憾是由没有做某事而产生的。 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这件事情可以重复去做吗?2、如果犯错,能改正吗?如果不能重复,就应该谨慎对待说不;如果不能改正,就应该谨慎对待说做。
-
苦难经常发生在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如果我们坚持不再适合我们的观点,又找不到重新定位我们生活的新方式,我们就会痛苦。 很多时候知和行之间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痛苦。这可能存在于潜意识中,没有那么容易观察它。
-
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是我们选择反应的力量。我们的反应体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
脆弱导致恐惧,恐惧给我们约束,当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脆弱之时,就是我们迈向前方的第一步。
-
最近左臂总是有麻木感,持续了两三周,一直没有看医生,自己从网上找了些可能的病症。虽然没有看医生,但是心里却一直有些压抑,总往不好的地方想,比如说脑血栓,心脏病等 今天看了医生,医生说可能是神经线有些受损,心里的压力放上放开了。 现在开放式的信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很多,同时也给自己压上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需要还是交给需要专业人士处理。这样省心省力很多。
-
今天读到一些关于界限和责任划定的内容。有一丝启发又抓不住重点。 在华人的家庭中,界限和责任的划分非常不明确。很多时候发生了事故,父母配偶只是一味的帮忙擦屁股,而没有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让对方学会自己应有的责任,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界限。于是事故一再重复,越演越烈。 界限,责任,义务。我们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内心积攒对自己的“牺牲”的不满。
-
欲望,情绪总是会起起伏伏,正视才是有效应对的第一步。 否认和压抑或许短期奏效,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