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青春期的心理健身房 十四岁的女儿在早餐时对我说:要是小学时参加篮球课外活动就好了,这样就能多锻炼一些。这句话让我陷入沉思。运动对青少年的意义,远不止于强身健体。在心理学视角下,运动是一所无形的心理健身房,在这里,青少年们锻炼着远比肌肉更重要的心理素质。 运动场是一个天然的挫折教育场所。当篮球一次次偏离篮筐,当跑步成绩停滞不前,青少年在运动中学会面对失败。这些看似微小的挫折,实际上在帮助他们建立心理韧性。研究表明,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困境时,表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 团队运动更是青少年社交能力的训练营。在篮球场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传达战术意图;在足球赛中,队友间的默契配合往往决定了比赛胜负。这种非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未来的人际交往具有深远影响。运动中的团队协作,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建立信任、化解冲突。 运动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塑造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运动,他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极限。每一次突破自我,都是对自信心的一次强化。这种自信不仅限于运动场,还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的其他领域。运动中的成功体验,成为青少年建立积极自我概念的重要基石。 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运动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释放压力的方式。当汗水浸透衣衫,当心跳随着运动节奏加快,那些困扰青少年的焦虑和烦恼也随之消散。运动不仅锻炼身体,更是在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让我们重新认识运动的价值。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必修课。在运动中,他们学会坚持、学会合作、学会面对成败。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应对人生挑战的重要资本。
0 3
-
幸福的婚姻这本书中提到,男人女儿对待压力的反应会有不同,男人在这种情况下肾上腺分泌会更容易释放,而女性则会缓和很多。而这一区别和男女在人类初期的角色(狩猎和抚养孩子)相关。 这个角色的分配正在被当今的社会状况慢慢改变,新的冲突和矛盾正在慢慢上演。男人,女人相杀相爱。
-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到“别人的认可也很重要,但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自己不舒服,那就没必要了。” 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但是仔细去深究,其实有很值得讨论的地方。 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坚持己见?怎么正确的分辨PUA和客观的观点? 我也没想好,以后想好了再说说。
-
读完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本书,之前发的微博也有很多来自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 关上手机屏幕回想一下,似乎没有学到什么。能感觉到的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正能量。我几乎是第一次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一直觉得这个词太过伟大。之前两本书的作者也给过我这种感觉,分别是原则和只讲故事不讲理。 读书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回头看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在对别人的哭泣感到手足无措,这就是一个近乎吧。
-
做与不做是一个选择,但是做错了和没做留给我们心中的感觉相差很多。调查显示3/4的遗憾是由没有做某事而产生的。 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这件事情可以重复去做吗?2、如果犯错,能改正吗?如果不能重复,就应该谨慎对待说不;如果不能改正,就应该谨慎对待说做。
-
苦难经常发生在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如果我们坚持不再适合我们的观点,又找不到重新定位我们生活的新方式,我们就会痛苦。 很多时候知和行之间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痛苦。这可能存在于潜意识中,没有那么容易观察它。
-
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是我们选择反应的力量。我们的反应体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
脆弱导致恐惧,恐惧给我们约束,当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脆弱之时,就是我们迈向前方的第一步。
-
最近左臂总是有麻木感,持续了两三周,一直没有看医生,自己从网上找了些可能的病症。虽然没有看医生,但是心里却一直有些压抑,总往不好的地方想,比如说脑血栓,心脏病等 今天看了医生,医生说可能是神经线有些受损,心里的压力放上放开了。 现在开放式的信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很多,同时也给自己压上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需要还是交给需要专业人士处理。这样省心省力很多。
-
今天读到一些关于界限和责任划定的内容。有一丝启发又抓不住重点。 在华人的家庭中,界限和责任的划分非常不明确。很多时候发生了事故,父母配偶只是一味的帮忙擦屁股,而没有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让对方学会自己应有的责任,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界限。于是事故一再重复,越演越烈。 界限,责任,义务。我们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内心积攒对自己的“牺牲”的不满。
-
欲望,情绪总是会起起伏伏,正视才是有效应对的第一步。 否认和压抑或许短期奏效,但是从长期影响来看,很可能会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