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创伤模式里其实是看不见别人的》 创伤就像是你的脚底踩了一颗钉子,一直在痛。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人过来和你说话,你也没办法听清对方在说什么,因为你的注意力被脚底的疼痛占据了。 创伤并不是短暂的痛,而是持续性的折磨。 无论外界多热闹、多温暖,痛感始终在那里叫嚣,牵扯着你,让你无法完全活在当下,无法分心去留意其他人。 这种感觉也像是被困在一个小而暗的房间里,墙壁上不断回放你的痛苦,声音、画面等过去的某些场景一遍遍轰炸你,让你觉得整个世界就是这些痛苦的延续。 这是创伤模式里一个典型的状态,眼里只有自己和自己的伤口,外界的事物变得模糊、遥远,甚至看不到。 创伤是隐秘而又持久的痛 如果你脚底踩到了钉子,别人可能完全看不出,只能看到你走路奇怪、行动迟缓。 而创伤也一样:它常常是看不见的,但会悄悄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情绪和与他人的关系。 它会让一个人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己的痛苦上,导致他们无法兼顾外界。 这让我想到,很多创伤中的人会被误解为冷漠、无情、难以相处,但其实他们已经被自己内心的情绪洪流淹没,能量几乎都被“疼痛”消耗了,剩下的部分根本不足以用来感知、理解或回应他人。 创伤引发的防御反应 脚踩钉子后,人通常会立刻停止前进,这是一种保护机制。 同样,创伤也会让人停滞,或者形成各种防御策略(如自我隔离、回避亲密关系),这些反应虽然短期有用,长期如此可能在加重痛苦。 创伤带来的“警觉过度” 创伤让人对外界的善意感到怀疑,甚至会将其解读为威胁。 这种心理机制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他们无法相信外界,任何好意都可能被认为带有附加条件或隐藏危险。 这种不信任其实也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神经科学视角 从神经学的角度看,创伤会让大脑的杏仁核(情绪中心)过度活跃,而前额叶皮层(理性分析、共情的区域)受到抑制。 这种状态下,人更倾向于用“防御模式”处理问题,而无法理解复杂的人际互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创伤模式中的人会变得情感迟钝或误解别人的善意。
0 1
-
婚姻的忠告: 1、不要对婚姻有太高的期待。 2、不要为了另一半放弃自己的事业。 3、永远不要为婚姻失去自我。 4、做妻子,做妈妈,也请不要忘了做自己。 婚姻就像开公司,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与维护,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
-
露水情缘 常用来形容**短暂、脆弱、易逝的情感关系**,其核心意象源于自然现象——“露水”在日出后迅速蒸发消失的特性,隐喻情感的转瞬即逝与无果而终。
-
分手中暴露的典型低劣行为 1,冷暴力与逃避责任 通过突然冷漠、敷衍或拒绝沟通逼迫对方主动提分手,甚至将过错推卸给对方(如指责对方“不够优秀”),是缺乏担当的表现。这种行为会让被分手方长期陷入自我怀疑和内耗。 2,诋毁与恶意中伤 部分人分手后通过贬低前任、散播隐私或恶意报复来宣泄情绪。这种“爱的尽头是憎恨”的做法,本质上是对过往感情的彻底否定。 3,无缝衔接与欺骗 在未正式结束关系前已寻找新目标,或隐瞒真实分手原因(如因前任回头而变心),属于严重违背感情契约的行为。
-
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实践。
-
未完成分离个体化的表现 过度依赖他人,害怕独处(如“共生依赖型”亲密关系)。 自我边界模糊,易受他人情绪影响。 难以忍受分离(如分手、异地引发强烈焦虑)。 身份认同混乱,缺乏稳定的价值观。
-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我是谁”“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将如何生活”等问题的整合性认知和稳定的心理结构。它是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尤其在青少年期(12-18岁)被视为关键阶段。
-
“情感地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通常用来形容人在经历巨大情感冲击时,内心产生的剧烈动荡、崩塌或重构的过程。这种冲击可能是突如其来的(如失恋、背叛、亲人离世),也可能是长期压抑后的爆发(如职场压力、家庭矛盾累积)。
-
性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是精神分析及心理治疗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指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师产生性吸引、浪漫情感或性幻想的现象。这种情感并非基于真实的互动,而是源于来访者潜意识中将过去对重要他人(如父母、早期照顾者或伴侣)的情感、需求或未解决的冲突**投射**到治疗师身上。
-
《原生家庭对人的10大影响》 1、情绪波动大 在父母的严厉训斥和指责下成长的人,往往容易情绪失控,甚至动辄落泪。他们经历了过多的情绪波动,使得内心难以保持平静。 2、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许多人已经形成了依赖他人眼光和评价的生活方式,并且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3、自我认知偏差 在原生家庭中,若经常遭受父母的批评与贬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逐渐形成敏感、悲观的心态,导致自我认知偏低,总觉得自己不够出色。 4、爱情观念的扭曲 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有些人可能对爱情抱有极端的看法。他们要么极度渴望爱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尊严去追求;要么则极度厌恶爱情,宁愿独自一人也不愿踏入爱情的泥潭。这种扭曲的爱情观念,往往源于他们试图通过爱情来弥补原生家庭中的某种遗憾,或是出于对原生家庭不幸经历的恐惧。 5、情绪的压抑 在成长过程中,若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缺乏关注,或者经常以孩子不懂事为由进行否定,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选择不再向父母表达自己。他们逐渐习惯了谨慎行事,压抑内心的情感,将所有事情都深藏在心底。 6、攻击性的行为 那些曾遭受父母暴力的人,往往容易变得暴躁易怒,甚至会表现出对他人的敌意,以及虐待动物等攻击性行为。 7、社交障碍与真心朋友的稀缺 由于曾经遭受过父母的暴力,这类人往往对社交产生恐惧,不敢或不喜欢与人交往,导致他们常常被孤立,缺乏真正的朋友。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们心中的伤痕,使得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去接纳他人。 8、渴望自由与新生活的开始 许多人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们期望通过离开原生家庭,来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 9、对未来感到绝望 许多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会时常感到人生乏味,甚至在面临困境时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们仿佛被黑暗笼罩,对未来充满了无助与绝望。 10、深陷负罪感之困 面对他人的请求,往往难以拒绝,担心自己的拒绝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每当看到失望的表情,内心便充满了深深的负罪感。
-
你是否曾因为一场雨、一首歌,甚至是一个陌生人的微笑,突然对某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感?又或者,你明明对某个人无感,却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莫名其妙地心动了? 这种看似“玄学”的情感变化,其实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业的解释——桃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