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自己如同四季接纳枯荣,允许脆弱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你灵魂的褶皱里藏着千万人共鸣的经纬。
0 1
-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在超市结账,前面排着长队,你开始烦躁,越等越不耐烦,不停地看表跺脚。这种感觉,心理学上叫做“时间知觉扭曲”。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比较稳定,但在某些特殊状态下,时间仿佛会“变快”或“变慢”。 当我们处于积极状态,比如看喜欢的电影、和好朋友谈天说地,时间似乎转瞬即逝,一小时就像十分钟。而消极情绪,像焦虑、无聊时,时间就会被无限拉长,十分钟仿佛一个小时。就像排队时,因为烦躁不安,每一秒都变得格外漫长。 这种对时间的错误感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决策。在工作中,可能因为焦虑,觉得任务所需时间远超实际,从而拖延;在学习时,也会因为无聊,感觉时间难熬,难以集中精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发现很多来访者在情绪波动时,也会陷入时间知觉扭曲。因为压力,觉得自己没时间改变现状,其实并非如此。认识到这一点,下次当你感觉时间“失控”时,不妨深呼吸,调整情绪,换个心态看待当下的事。这样,你会发现,时间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只是有点小烦恼,结果和朋友吐槽一番后,烦恼不但没减轻,反而感觉更糟了。这背后藏着一个心理学概念,叫“情绪传染”。 我们的情绪就像有传染性的“小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当你向他人倾诉负面情绪时,如果对方也被这种情绪感染,回应给你更多负面的反馈,就会让负面情绪不断升级。比如,你抱怨工作太累,朋友也跟着大倒苦水,说工作都这样,又辛苦又赚不到钱,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觉得更疲惫、更沮丧。 但如果掌握了“情绪传染”的规律,它也能成为我们的“小帮手”。当我们处于积极的社交环境中,积极情绪同样会相互感染。和乐观开朗的朋友相处,他们的正能量会不知不觉传递给我们,让我们也变得更快乐、更有动力。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见过很多来访者在倾诉后,情绪状态反而更差。这往往就是因为在倾诉过程中,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有效疏导,而是在相互传染中变得更强烈。 所以,下次当你有负面情绪时,可以试着找一个更理性、更能给予积极反馈的人倾诉;也可以先自我觉察一下,分析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再决定要不要倾诉以及向谁倾诉。当我们了解“情绪传染”这个心理小知识后,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让生活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霾。
-
你知道吗?有一种神奇的心理现象叫“视网膜效应”。简单来说,当我们自己拥有某样东西或具备某种特征时,就会更关注到别人是否也有同样的东西或特征。比如你刚买了一辆新车,走在路上就会发现好多同款车;当你剪了个新发型,也会特别留意路上有没有人是相似发型。 这背后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会被自身的状态和关注点所引导。在生活里,这种效应既能给我们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往积极方面看,当我们专注于自身优点和成长时,就更容易发现身边人的闪光点,从而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但要是我们总盯着自己的不足,就可能过度关注别人的缺点,给自己徒增烦恼。 作为来访者,你不妨思考下,最近生活里有没有被“视网膜效应”影响呢?是让你更积极了,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
给你分享一个心理学效应,希望能帮助到你: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商场里,本来只想买一瓶洗发水,可结账时却多买了一堆零食和小饰品。这其实是“诱饵效应”在悄悄发挥作用。“诱饵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被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诱饵选项”影响。比如,商家推出一款100元的普通洗发水,再推出一款150元但容量只多一点的“豪华版”洗发水,这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还是100元的普通版更划算,从而果断下单。但实际上,这个“豪华版”可能就是商家设置的“诱饵”,目的就是让你觉得普通版性价比超高。 在生活中,这种效应无处不在。找工作时,面对两份待遇差不多的工作,其中一份通勤时间长但薪资稍高一点,这份工作就可能是“诱饵”,影响你选择另一份看似更合适的工作。人际交往里也有类似情况,当你面对两个朋友的邀请,一个是去热闹但消费高的酒吧,一个是去温馨舒适的小咖啡馆,那个酒吧的邀请说不定就成了让你更倾向选择咖啡馆的“诱饵”。 仔细想想,生活里还有哪些决策是被“诱饵效应”左右的呢? 它让我们看到,我们的决策并非总是基于绝对的理性,很多时候会被一些巧妙设置的选项干扰。下次做重要决定前,不妨多审视一下,是不是有“诱饵”在悄悄影响你的判断。
-
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古希腊神话中,雕刻家皮格马利翁精心雕刻了一座少女雕像,他倾注深情,把雕像当作有生命的爱人,每天倾诉爱意。结果,爱神被他的执着打动,赋予雕像生命,两人终成眷属。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效应也随处可见。比如,老师若坚信某个学生极具潜力,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这个学生往往会真的取得进步;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孩子也更易在积极期待下茁壮成长。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位来访者原本总觉得自己社交能力差,在朋友面前也很自卑。但当他尝试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并且每次都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可以表现得很好”,渐渐地,他真的发现自己更受欢迎,也更自信了。 这告诉我们,积极的期待就像神奇的魔法,能让我们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下次当你面对困难,不妨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情绪ABC理论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面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同样是被领导批评,有人会难过沮丧,有人却能积极反思。这背后,藏着心理学上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Belief),C则是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通常人们会以为是A直接导致了C,可实际上,真正决定C的是B。 同样是失恋,有人觉得“我失去了最爱,再也不会幸福”,就会陷入长久的痛苦;而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成长,让我更清楚自己要什么”,痛苦期就会短很多。 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A,但我们能调整B。当情绪不好时,试着问问自己:“我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有没有别的角度?”也许,换个想法,就能迎来情绪的柳暗花明。
-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走进一个房间,突然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或者怎么也想不起一个很熟悉的人的名字。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舌尖现象”。大脑已经找到了相关信息,但是在提取的时候出了点小问题,就像话到嘴边却怎么也说不出来。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不用慌张,放松一下,转移下注意力,说不定过一会儿,那个怎么也想不起来的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这是大脑在提醒你,它也需要休息和放松,偶尔也会“小迷糊”一下~
-
**“睡前不开心,记得先解决!”——睡眠并不会帮你忘记烦恼** 你是否听过“睡一觉就没事了”的安慰?但心理学研究发现,睡眠反而可能加深对负面事件的记忆。 **科学解释**:在深度睡眠中,大脑会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如果带着情绪入睡,不开心的事更容易被“固化”在记忆中,第二天可能更难以释怀。 **实用建议**: - 遇到烦心事时,睡前尝试通过倾诉、写日记或冥想等方式缓解情绪,避免带着压力入睡。 - 可以听轻音乐或进行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后再休息。
-
“多感官联动学习法”——学得快记得牢的秘密** 为什么有些人背单词效率更高?答案可能与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关! **科学解释**:心理学中的“感官协同效应”表明,学习时调动的感官越多(如视觉、听觉、触觉),记忆效果越好。例如,边听讲解边看PPT并记笔记,记忆率可达65%以上,远超单一感官的使用。 **实用建议**: - 教孩子新知识时,可以结合实物观察(视觉)、语言讲解(听觉)和动手操作(触觉)。 - 自我学习时,尝试边听音频课程边画思维导图,或通过角色扮演加深理解。
-
接纳自己如同四季接纳枯荣,允许脆弱在阳光下舒展枝叶,你灵魂的褶皱里藏着千万人共鸣的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