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个情绪复盘 早上送女儿去车站,结果公共汽车就紧在我们后面,又一路碰到红灯。我的情绪开始有点儿不好,女儿问我你生气了?我说这个不是生气,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表达。 很久以前就发现,对情绪的表达只有高兴,生气,烦恼。回到家感觉是用气恼表达当时的情绪更好一些,但是仔细找了气恼的定义发现气恼别生气还要剧烈,反而恼火更合适。 收拾完家,上班的时候,发现要乘坐的公共汽车就在前面,赶不上了,但是自己却没有情绪波动,仔细比较了这两个情况,发现不同之处是女儿很早就准备好出门了,但是她一定要看公共汽车快要到达的时间,按照那个时间出门,而我是做完了要做的事情就出门了。 另外一个因素可能是对她每次要我送她去车站本身就有些情绪。
1 3ST: 一个情节忘了说了,掉头看到她在公车上,心情就舒畅了,深挖的话,对她赶不上车的担心也贡献了一部分情绪。
-
应女儿的要求,家里养了一只猫,当初约定女儿负责喂食,换水,打扫猫的卫生。 昨晚发现猫的卫生没有打扫,早上一看还在。本来有点儿气。但是转念一想没法要求孩子记得那么好,于是就告诉她打扫卫生,她愉快的答应了,自己心情也一下开朗了。 把预期放在别人身上,其实很多情况都会让自己不满意,这就是日常。其实不是什么问题,直接告诉对方就好了。 不要说你怎么忘了打扫卫生,不要说当初约定好了这些话。这些话的作用只会让彼此更难接受现在的情况。 中午遇事不顺,希望儿子能顺利。
-
幸福的婚姻这本书中提到,男人女儿对待压力的反应会有不同,男人在这种情况下肾上腺分泌会更容易释放,而女性则会缓和很多。而这一区别和男女在人类初期的角色(狩猎和抚养孩子)相关。 这个角色的分配正在被当今的社会状况慢慢改变,新的冲突和矛盾正在慢慢上演。男人,女人相杀相爱。
-
和朋友聊天,朋友说到“别人的认可也很重要,但是为了别人的认可,自己不舒服,那就没必要了。” 这句话看上去很正确,但是仔细去深究,其实有很值得讨论的地方。 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在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坚持己见?怎么正确的分辨PUA和客观的观点? 我也没想好,以后想好了再说说。
-
读完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本书,之前发的微博也有很多来自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想。 关上手机屏幕回想一下,似乎没有学到什么。能感觉到的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作者的正能量。我几乎是第一次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一直觉得这个词太过伟大。之前两本书的作者也给过我这种感觉,分别是原则和只讲故事不讲理。 读书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回头看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我发现自己不在对别人的哭泣感到手足无措,这就是一个近乎吧。
-
做与不做是一个选择,但是做错了和没做留给我们心中的感觉相差很多。调查显示3/4的遗憾是由没有做某事而产生的。 在做与不做之间选择时,有以下方法可供参考。1、这件事情可以重复去做吗?2、如果犯错,能改正吗?如果不能重复,就应该谨慎对待说不;如果不能改正,就应该谨慎对待说做。
-
苦难经常发生在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如果我们坚持不再适合我们的观点,又找不到重新定位我们生活的新方式,我们就会痛苦。 很多时候知和行之间的思想斗争,让我们痛苦。这可能存在于潜意识中,没有那么容易观察它。
-
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着空间,在这一空间里是我们选择反应的力量。我们的反应体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
脆弱导致恐惧,恐惧给我们约束,当我们认真审视我们的脆弱之时,就是我们迈向前方的第一步。
-
最近左臂总是有麻木感,持续了两三周,一直没有看医生,自己从网上找了些可能的病症。虽然没有看医生,但是心里却一直有些压抑,总往不好的地方想,比如说脑血栓,心脏病等 今天看了医生,医生说可能是神经线有些受损,心里的压力放上放开了。 现在开放式的信息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很多,同时也给自己压上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有需要还是交给需要专业人士处理。这样省心省力很多。
-
今天读到一些关于界限和责任划定的内容。有一丝启发又抓不住重点。 在华人的家庭中,界限和责任的划分非常不明确。很多时候发生了事故,父母配偶只是一味的帮忙擦屁股,而没有在这个处理过程中让对方学会自己应有的责任,也没有明确自己的界限。于是事故一再重复,越演越烈。 界限,责任,义务。我们需要明确,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内心积攒对自己的“牺牲”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