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表达情绪不要在情绪里表达
0 1
-
专注力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遗憾的是,很多孩子的专注力被损害了。当父母要求孩子专注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无疑地在损害孩子的专注力。 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他人的高压下要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情,你专注的可能是压力本身,而非需要专注的事情。当然更重要的是,被外界要求专注会使人产生一种服从之后的屈辱感。这会极大地削弱关注的品质。 专注力是独立人格的副产品。
-
#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教育有方,教无定法。 ㊗️.自我的孩子 少干涉,多保护,少压抑,多支持; ❤️.胆小的孩子 多鼓励,不勉强,多耐心,少斥责; ❤️.好动的孩子 立规矩,学克制,多锻炼,多表扬; ❤️.分心的孩子 找兴趣,少唠叨,少干扰,多安稳; ❤️.暴躁的孩子 多聆听,不动手,多交流,少对撞; ❤️.敏感的孩子 少批评,多引导,少打骂,多关注; ❤️.抑郁的孩子 多关爱,多引导,少批评,多陪伴; ❤️.慢热的孩子 先预热,给时间,少批评,多鼓励。 ❤️????爱与榜样是家教的总原则,还要具体孩子具体对待,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一定要避免生搬硬套,脾气暴躁!
-
做好自己,珍惜当下
-
青春期孩子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生理方面: 1. 身体快速发育,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出现,如男生的嗓音变粗、长出胡须和喉结,女生的乳房发育、月经初潮等。 2. 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出现疲劳、睡眠需求增加等。 心理方面: 1. 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形象和在他人眼中的看法。 2. 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喜怒无常、烦躁、焦虑等情绪。 3. 独立性增强,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自主和自由。 4. 好奇心旺盛,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乐于尝试和探索。 5. 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 6. 同伴关系的重要性逐渐超过家庭关系,更在意朋友的看法和评价。 7. 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产生抵触情绪。
-
过渡性独立 不会想别人求助所有的事情都一个人扛,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反映出对依赖信任他人或展示脆弱性的恐惧,可能源于早年经历,个人性格和过去求助过的经历没有被接纳及误解产生的。 以上都是创伤性反应。
-
反思看自己改变自己,向内求,才能成长自己,影响对方,自动化
-
家长对孩子情绪教养的三大误区
-
第一:要有时间观念,这叫守时。 第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这叫尊重。 第三:不可以说脏话,这叫素质。 第四:遇到长辈要先打招呼,这叫礼仪。 第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叫独立。 第六: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这叫教养。 第七: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这叫自控。 第八:食物不能浪费,这叫珍惜。 第九:主动为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道歉,这叫担当。 第十: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位,这叫习惯。 以上是亲子教育最主要的部分。
-
【教育,是与孩子同频的浪漫 ????】 ✨ 最好的亲子关系,不是单向的教导,而是双向的滋养。当我们放下「家长权威」,与孩子并肩看世界,那些藏在琐碎里的光芒,会照亮彼此的生命。 ???? 三个“与”的成长哲学 1️⃣ 与问题共舞,而非对抗 孩子发脾气时,别急着说「不许哭」,而是蹲下来问:「这个情绪怪兽长什么样子呀?」 把冲突变成游戏,用想象力化解张力。 2️⃣ 与未知共学,而非灌输 当孩子问「为什么星星会眨眼」,不妨回答:「妈妈也不知道,我们一起去查资料好吗?」 知识探索的乐趣,藏在共同求知的眼眸里。 3️⃣ 与平凡共庆,而非苛求 记录「失败博物馆」:拼图缺角的手工、烤焦的饼干、跳绳中断的50次尝试……告诉孩子:「不完美才是成长的勋章。」 ???? 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共舞。当我们不再执着「塑造孩子」,而是专注「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而最深刻。就像牵牛花与竹篱笆——彼此缠绕,共同向上。 ???? 试着今天问孩子:「你希望爸爸妈妈陪你做什么新鲜事?」 或许答案会让我们重新学会——用童真的眼睛,触摸世界的柔软。
-
冻结创伤反应 有人对我大喊大叫我想表达却说不出来话手脚也不听使唤通常对面的人会更加生气喊,说话。我心里受到过伤害。 习得行无助 遇到一点小小的困难第一反应就想逃避想回家,即使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也会感觉到无助认为自己无法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