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症的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了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形成一套結構化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主要聚焦於兩個層面:我們的想法如何影響行為,以及如何透過改變行為來克服困擾。 CBT如何理解和治療焦慮? 1. 認知層面的工作 • CBT認為我們的焦慮來自於未經檢視的負面想法 • 常見的認知扭曲包括: o 情緒化思考:「我覺得大家覺得我無聊,所以這一定是真的」 o 災難化思考:「如果我嘗試新事物,一定會失敗出糗」 2. 實務治療方法 • 日記記錄:幫助識別負面思維模式。 • 情境分析:評估最好、最壞與最可能發生的結果。 • 放鬆技巧:結合正念和肌肉放鬆練習。 • 系統性脫敏:逐步接觸引發焦慮的情境。 該注意的是:在進行暴露療法時,治療師需要謹慎評估患者的承受程度,避免造成二次創傷。研究顯示,若由專業治療師執行,CBT對於特定類型的焦慮具有顯著療效,其治療成效與心理動力治療相當。 內在核心:焦慮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單純處理表面症狀可能導致症狀重現或轉移。完整的治療計畫應同時關注症狀與根本原因。 如果你有「焦慮」的困擾,不妨對自己試試上述的方法吧! #吳景濱心理師 #CBT #焦慮 #情緒化思考 #災難化思考 #日記記錄 #情境分析 #放送技巧 #性統性脫敏
2 1吴景滨: 並不是唷,而是漸進式的去面對自己所害怕的事情,從而減敏感對真正所害怕的事物。: 暴露疗法是会突然攻击人的那种吗,我好害怕
-
最近天氣熱得像烤箱,但我偏偏這時候感冒了,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你可能會想:「這麼熱的天,怎麼還會感冒?」其實,夏天感冒並不罕見,尤其是當我們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大,身體容易受寒,加上流汗後吹風,病毒就有機可乘了。 感冒時的身體與心理 感冒時,鼻塞、頭痛、喉嚨痛這些症狀已經夠讓人難受了,但你知道嗎?這些身體不適還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你可能會感到煩躁、無力,甚至有點沮喪。這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在對抗病毒,消耗了大量能量,讓我們更容易感到疲憊和情緒低落。 為什麼夏天也會感冒? 1. 冷氣房的溫差:室內冷氣開得強,室外又熱又濕,身體在冷熱交替下容易受寒。 2. 流汗後吹風:夏天流汗後,毛孔張開,如果直接吹風或進冷氣房,容易讓病毒入侵。 3. 免疫力下降:高溫下,身體容易脫水,加上睡眠不足或壓力大,免疫力會降低,更容易感冒。 如何照顧自己? 1. 多喝水:夏天容易脫水,多喝水不僅能幫助身體排毒,還能緩解喉嚨痛。 2. 適度休息:感冒時,身體需要能量對抗病毒,別勉強自己,好好休息才是上策。 3. 保持正向心態:提醒自己感冒是暫時的,專注於康復的進展,而不是症狀的困擾。 4. 輕度活動:如果體力允許,可以散散步或做些簡單的伸展,幫助血液循環,加速康復。 小提醒 感冒不僅是身體的警訊,也是提醒我們關注心理健康的契機。當你感到不適時,別忘了接納自己的狀態,並以溫柔的方式照顧自己。如果情緒低落,不妨找朋友聊聊天,或者寫下自己的感受,這些都能幫助你釋放壓力。 #吳景濱心理師 #感冒 #大熱天 #心理健康 #多喝水 #休息
-
焦慮症的治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認知行為療法結合了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形成一套結構化的治療方法。這種療法主要聚焦於兩個層面:我們的想法如何影響行為,以及如何透過改變行為來克服困擾。 CBT如何理解和治療焦慮? 1. 認知層面的工作 • CBT認為我們的焦慮來自於未經檢視的負面想法 • 常見的認知扭曲包括: o 情緒化思考:「我覺得大家覺得我無聊,所以這一定是真的」 o 災難化思考:「如果我嘗試新事物,一定會失敗出糗」 2. 實務治療方法 • 日記記錄:幫助識別負面思維模式。 • 情境分析:評估最好、最壞與最可能發生的結果。 • 放鬆技巧:結合正念和肌肉放鬆練習。 • 系統性脫敏:逐步接觸引發焦慮的情境。 該注意的是:在進行暴露療法時,治療師需要謹慎評估患者的承受程度,避免造成二次創傷。研究顯示,若由專業治療師執行,CBT對於特定類型的焦慮具有顯著療效,其治療成效與心理動力治療相當。 內在核心:焦慮背後可能有更深層的原因,單純處理表面症狀可能導致症狀重現或轉移。完整的治療計畫應同時關注症狀與根本原因。 如果你有「焦慮」的困擾,不妨對自己試試上述的方法吧! #吳景濱心理師 #CBT #焦慮 #情緒化思考 #災難化思考 #日記記錄 #情境分析 #放送技巧 #性統性脫敏
-
"方大同"是一位讓我印象相當深刻的歌手,其中的來由不是祂的轉音、爵士風格,或其他個人特色…… 而是,祂用吉他重新編曲過的「紅豆」真的是太難彈了。 大學二年級,是我瘋狂練琴的時期,爬格子、練音階、練音感……我常常因為這樣,一天、一天就這麼地過了。即便日復一日的練習,我還是沒辦法完整地將祂所編的「紅豆」自彈自唱出來。或許,這可能真的是我心裏的一個坎吧;後來我選擇放棄,去練對我相對容易的歌曲了… 蠻奇特的經驗,讓我是因為「紅豆」這首的關係,才慢慢聽方大同的一些歌曲,也常看祂在節目上的表演,也成為了祂的粉絲。祂永遠都給人的感覺是謙遜、不驕傲、不自滿…對音樂具很大的熱忱,總覺得真是一位很迷人的大男孩。 「有時候有時候,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紅豆 是的,沒有所謂的永垂不朽。上天還在祂四十一歲的時候,硬生生地把祂帶離這個世界,這是無情、無奈的。 但是,我仍要套上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這本小說裏,所說的一段話:「死和生不是對立的兩極,死是以生的一部分而存在著」。 -------------------- 或許,這會是一句浪漫的話吧:「不管生死別離,我會因你/妳而在」 #吳景濱心理師 #村上村樹 #挪威的森林 #方大同 #離世 #盡頭 #生 #死 #離別 #紅豆
-
克服投射: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關鍵 「投射」乍聽起來是一個專業又晦澀的術語,實際上,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見。讓我們看看以下幾個常見的場景: 你的朋友常常遲到,卻指責你對時間太計較。其實他內心也在意準時,但無法面對自己的拖延習慣。 你的同事抱怨你總是愛出風頭,搶著在會議上發言。實際上,是他自己想要表現卻缺乏勇氣。 你的伴侶指責你不夠專心傾聽,總是滑手機。而事實上,正是他在聊天時常常心不焉 這些場景都體現了「投射」,一種將自己不願承認的想法、情緒或行為歸咎於他人的心理防禦機制。 為什麼我們會投射? 投射源於我們的自我保護本能。當面對內心的不安、羞恥或焦慮時,我們傾向於將這些負面感受轉移到他人身上,以維護自尊。這就像是一面心理鏡子,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投影。 投射通常始於童年。當孩子感到不安全或受到批評時,會學習通過指責他人來保護脆弱的自我。這種模式可能會延續到成年,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投射如何影響我們的關係? 在親密關係中,投射特別容易發生。例如: 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可能會不斷質疑伴侶的忠誠 工作壓力大的父母可能會指責孩子不夠努力 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往往也會對他人抱有過高期待 這些投射會造成誤解、衝突,甚至破壞關係。我們常常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缺點,其實正是我們自己難以接納的部分。 如何克服投射:3個實用步驟 1. 自我覺察 當你想要批評他人時,先問問自己:「這個批評是否反映了我自己的某個擔憂?」 留意那些特別觸動你情緒的事情,它們往往暴露了你的投射 2. 暫停評判 當感到憤怒時,先深呼吸,給自己5分鐘冷靜的時間 把注意力放在事實上,而不是你對他人的解讀 3. 同理溝通 用「我感覺...」來表達,而不是「你總是...」 嘗試理解對方的立場,而不是急於防衛或反擊 面對他人的投射 當他人的投射指向你時: 保持理性,不要捲入情緒漩渦 溫和但堅定地表達:「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認為這可能是個誤會」 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上,而不是相互指責 #吳景濱心理師
-
相信大家一定有心累的時候 若有緣,希望我們能有段時間,認識 我是吳景濱心理師,擅長抑鬱、焦慮、恐慌、強迫症等議題 我若你/妳能找到我,讓我們有彼此的機會相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