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于心,合于道
0 1
-
刚结束一个个案,一个非常富有滋养的个案 做完之后,来访者开心,恍然大悟,心境平静如同大海,不再害怕未来 我也平静,淡然,又微微地感动,生命自己成长以后的美好 当明亮的生命,遇到了明亮的生命,一切都会不一样 我爱我的工作[偷笑][偷笑][偷笑]
-
一段很有道理的话: “能长期稳定维持下去的关系, 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 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 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适用于任何关系。” 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 靠的是给予对方更多的允许和接纳。 我爱你的优点,也接纳你的缺点; 我爱的你,是你自己, 而不是被我塑造过的你, 你也同样如此。 在双方都疲惫的时候, 彼此还能多一点理解和体谅。 在对方需要安静的时候, 自己也能默默陪伴。 这样低能耗运转的相处模式, 才能让彼此在面对无数的坎坎坷坷中, 都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力携手共进。 俗话说得好: “太用力的人生,注定走不远。” 同理在一段关系中也是如此。 所以很多时候, 我们只需要放松+顺势, 就如水一般,但多数情况下, 我们在一段感情里, 总是习惯用力+过猛, 如此,才导致了一段关系的崩盘。 正所谓凡是你所抗拒的,都会持续; 凡是你所接纳的,都会消散。 当我们把自己还给自己, 把别人还给别人, 让树成树,让花成花, 都各自做好自己, 彼此成全的时候, 这样的关系又怎会不长久呢? ………….
-
不得不说,最好的两性关系,真不见得就得是夫妻。我看《浪姐》时,叶童在后台给梁家辉打电话那幕,真给我整破防了。都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能毫无保留地向几十年前的初恋袒露内心焦虑,梁家辉呢,没有一点敷衍,简简单单一句“不然你还能打给谁”,直接把叶童的不安稳稳安抚住。 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中,超过七成的人表示在生活里很难找到可以倾诉内心真实想法的人。大家都被忙碌的生活裹挟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发复杂,利益纠葛无处不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像叶童和梁家辉这样纯粹的情感就显得尤为难得。 而且,据相关调查显示,拥有这种灵魂知己的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时,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因为在低谷期,有人能给予理解和支持,会让人更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这种情感上的慰藉,是很多物质条件都无法比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即使身处婚姻之中,也常常感到孤独。据统计,有近四成的已婚人士觉得自己在婚姻里缺乏心灵上的交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那种不依赖婚姻形式,却有着深刻心灵共鸣的两性关系是多么稀缺和珍贵。
-
黄炎真的让人看到了有钱人培养孩子的一种新方式,那就是不过度强调爱以及陪伴,而是培养一种思维,即强者思维,强者不抱怨环境。 如今很多的心理医生,很多的家长,给人的感觉是一定要给自己的孩子无条件的爱,还觉得孩子只要小时候得到的爱,陪伴,物质足够多,长大了肯定会更幸福。但得到足够的爱的孩子,啃老的,事业无成的也不少。 人家黄炎在付潇倩要求自己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的时候,对妻子说的也不是推卸责任不带娃的话,而是告诉老婆,比起父母的爱,陪伴更重要的是,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学会自我陪伴,自己认可自己,而不是靠来自父母的认可去成长和生活。 黄炎是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强者去看待的,自己的事业也成功,孩子未来也会羡慕爸爸,学习爸爸,而不是感激妈妈整天陪伴自己。 从中可见,爱和陪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真的被夸大了,好好教会孩子好的思维以及强者的生存逻辑,或许更好呢。
-
你每天找同一个异性聊天,TA未必对你上瘾; 但你忽然停止找TA聊天,他才会对你上瘾。 明白这中间的区别了吗?
-
见面真的太重要了 隔着屏幕什么都说得出来 但见面不同 见面会心软 会看到泪光 会得到拥抱 会更爱你…
-
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他们想看到的,听到也是他们想听到的。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是演员。” 在这个舞台上,我们需要学会欣赏不同的表演。永远不要从别人的口中去认识一个人,不要相信流言蜚语。直到你亲自去接触他的时候,你才能够看见事实。
-
除非你穿上一个人的鞋子,像他一样走来走去,否则你永远不发真正了解一个人。 我们总是对一个人妄下评论,对不知全貌的事情肆意揣测。以为凭借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阅历,早就看穿了事情的全部。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他人发出“有罪”的控诉,好让自己显得更加高尚。 三毛说:“你对我的万般注解,构不成千分之一的我,却是一览无遗的你。” 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偏见,往往是对我们自己的注解。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是可笑的。我们根本不了解对方,又有什么权利妄加评论呢?
-
刚看了部心理学纪录片 里面说男性倾向『问题优先』沟通 其实有时候... 你可以先不做解题高手 做回那个有点累的小男孩
-
归于心,合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