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笑容成为心情,而不只是表情 人,要活得洒脱一点。不要总是害怕失去,我们拥有的一切,终究都会失去,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与其在患得患失中度过,不如珍惜眼前,享受当下。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他们的观点,不会让你变好,也不会让你变坏,你不将其内化,就不会影响你分毫。 人生路上,酸甜苦辣,人情冷暖,都是必经的风景。少与人纠缠,多接触大自然。心情不好的时候,不妨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山高水阔、云淡风轻。出不了远门,去逛逛公园,慢跑,深呼吸,晒晒太阳,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也能治愈人心。 人来人往,聚散离合,陪伴你最多的,终究还是你自己。因此,要学会自我疗愈,学会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未来之路,漫漫亦灿灿,愿你我都能够保持一颗洒脱的心,让脸上的笑容,都是从心底绽放出来的,而不只是一种为了迎合外界的表情。
0 1
-
下等的自愈,是抱怨; 中等的自愈,是倾诉; 顶级的自愈,是在庸常的洪流里稳稳地接住自己,不再滔滔不绝向外宣泄,也不再借他人慰藉止痛。
-
停止沉默,你的人生才会轻松 你可能会担心:反问会不会得罪人? 其实,真正会被人看不起的,不是你反问,而是你一再沉默。 因为你沉默,别人就会觉得:你软弱、好欺负。 因为你沉默,恶意的人就会越加嚣张。 因为你沉默,你自己心里的委屈会越来越重。 所以,真正的智慧是:不必撕破脸,也绝不做“软柿子”。 真诚反问,就是最好的防御和反击。
-
为什么“反问”比“解释”更有力量? 当别人攻击你时,你越是解释,就越显得心虚。 这叫“自证陷阱”:越解释,越被动。 反问的好处是: 你不用证明自己; 你把话题的主动权交给对方; 你用最少的言辞,达到了最大的效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对话中,提出问题的人,往往能掌控局面。 所以,当你真诚反问时,场面就已经反转了。
-
案例解析:真诚反问,如何反转局面? 案例一: 在公司会议上,同事阴阳怪气:“哟,你的方案一看就是新人写的,稚嫩啊。” 你可以真诚地反问:“那在你看来,什么样的方案算成熟?” 一句话,就把问题甩回给他。如果他答不出来,大家心里就有数了。 案例二: 在家庭聚会上,亲戚说:“你这么大了还没结婚,是不是没人要啊?” 你可以淡淡地问:“你觉得结婚就是人生唯一的价值吗?” 对方多半接不上话,反而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案例三: 在朋友聚会上,有人嘲讽:“你干这点小生意,不就是玩票吗?” 你可以笑着问:“你觉得什么才算正经的事业呢?” 结果就是,别人的恶意变成了他的尴尬。
-
不被共情的沟通,只会变成争吵 经常吵架的家庭,缺少的不是沟通,而是相互理解。你表达委屈,他认为你在指责他;你陈述事实,在他眼里是找茬;你想解决问题,他却想着怎么从你的话里找出破绽,反过来讽刺你。不被共情的沟通,只会变成恶语相向。 我们常说沟通很重要,只要多沟通,就会没有问题,但不要忽略了一个沟通的必要前提,相互理解。有些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不在乎对错,只在乎输赢,和这样一个三观不合,就算吵架都不在一个频道的人沟通,就是在自讨苦吃。 还没有沟通,就知道肯定会不欢而散,就不要沟通,大吵一架,是发泄,更是消耗和积怨。好的夫妻关系,从来不是口头上的你爱我,我爱你,而是彼此能够读懂对方的脆弱,当一方有情绪时,另一方能用自己的温柔,去化解负面情绪。
-
如何练习“真诚反问”? 你可能会说:道理我懂,可我临场还是想不出来。 那怎么办? 其实,这种能力是可以练习的。 准备几个万能句式 当你被冒犯时,先别急着解释,直接用以下句式反问: “你是认真的吗?”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话能帮到我吗?” “你希望我怎么回答你?” 这些问题看似真诚,其实就是把皮球踢回去,让对方陷入尴尬。 利用“延迟反应” 心理学上有个方法叫“冷处理”。 你可以先停顿两秒,盯着对方看,然后慢慢地说:“我没听明白,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这种方式,会把对方的气焰瞬间压下去。 保持“真诚”表情 反问时,不要带着怒气,而是带着一种困惑和好奇。越是冷静,越能让对方无地自容。
-
为什么“真诚反问”,是最锋利的回应? 心理学有个效应,叫“投射效应”。 有恶意的人往往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你身上。比如: 他不自信,就会嘲笑你“没能力”; 他自卑,就会讽刺你“装什么厉害”; 他失败,就会攻击你“装模作样”。 所以,当你不会怼时,不妨真诚地反问: 他笑你穷?你可以问:“你很有钱吗?” 他嘲讽你胖?你可以问:“你自己满意自己的身材吗?” 他当众说你没能力?你可以问:“那你觉得该怎么做才算有能力?” 这种反问有三个力量: 让对方哑口无言:因为他自己并没有答案。 把恶意原路奉还:他的问题,最后会砸在自己身上。 给围观者看到真相:旁观的人会分辨出,谁在恶意,谁在真诚。 记住一句话:反问,是最优雅的反击。 它让你不必撕破脸,却能让对方难堪。
-
你为什么怼不回去? 很多人面对恶意时,会僵在原地,什么都说不出来。 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心理机制在作祟。 “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过一个概念:如果你长期处在被否定、被打压的环境里,你会逐渐学会无力反击,甚至觉得“不值得反击”。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习惯性沉默。 “白熊效应” 当你越是想强迫自己回怼时,大脑反而一片空白。因为紧张和焦虑,让你瞬间丧失了表达能力。 “讨好型人格” 很多人从小被教育要忍让,要大度,所以当别人冒犯你时,你第一反应不是保护自己,而是“别让对方难堪”,于是选择笑着糊弄过去。 但是,你要明白:忍让不是善良,而是给了对方得寸进尺的机会。 真正的善良,要带着锋芒。
-
为什么人性中的恶意,总是防不胜防? 你要知道,一个人面对别人时,常常带着试探。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服从性测试”。 什么意思?就是有些人会故意对你说些冒犯或挖苦的话,观察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反击。 如果你忍了,他心里会下结论:你是个“好拿捏的人”,以后他会更加肆无忌惮; 如果你怼了,他会觉得你不好惹,下次就会收敛。 很多人不懂这一点,以为别人只是“随口一说”“开个玩笑”。可你要记住:人性里没有那么多无心之言,恶意永远是带着目的的。 就像你在职场里,领导说:“哟,你又迟到了呀?” 其实这句话,不是提醒,而是暗暗敲打; 同事说:“你真是傻乎乎的,什么都敢干。” 听上去像玩笑,但本质是在打击你的判断力。 所以你要清楚:恶意永远存在,它是人性博弈的一部分。 关键在于,你要不要任由别人拿你练手。
-
千万不要太压制孩子的情绪 让孩子情绪稳定,不是让孩子压抑情绪,甚至把坏情绪阉割掉。喜怒哀乐,每一种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少了哪一种,人都不再是一个健全的人。不要看到孩子发泄情绪就接受不了,表达情绪,其实是一种健康的输出。 大人都难免会有心态失衡的时候,何况是孩子。孩子犯错,在所难免,挨骂后有情绪,也是人之常情。坏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尤其是被外在力量,强行压在心底的坏情绪,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你永远不知道会在哪一刻把孩子压垮。 喜怒哀乐,是人内心深处的反应。开心时,不要憋着,该笑就肆无忌惮地笑出来,坦然享受快乐。伤心难过时,更不要硬憋着,坏情绪,越压制,越来势汹汹,要允许孩子哭出来,或者去公园跑跑步,打打球,把坏情绪发泄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