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你内心的声音。 最为重要的是, 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要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0 1
-
人际关系问题可以引发抑郁,抑郁障碍也会恶化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问题,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往往会恶化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引发他人的消极情绪反应,他们也可能会从人际互动中抽离出来,减少与他人的互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会使抑郁症状恶化。
-
人际关系问题与抑郁症发作有密切的关系,相当多的抑郁患者都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
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发作往往源于一些明显的生活事件。在这些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引发抑郁症的首要原因。
-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抑郁症的发作与神经生物学因素相关,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和社会及心理学的因素没有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神经生物学因素可能是一个素质性因素,在有触发事件和应激源的情况下,引发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
-
短暂性抑郁发作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情绪和其他至少4项症状; (2)病程:持续4天以上,但少于14天; (3)严重程度:伴有明显的临床痛苦或损害; (4)鉴别诊断:与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相同,且排除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
-
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心境和其他4项症状;(2)病程:连续12月内,至少每个月都持续2~13天(与月经周期无关); (3)严重程度: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4)鉴别诊断:不符合任何其他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不符合任何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
-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障碍)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心境,并在第3、第4、第6、第7、第8项症状中存在2项或更多; (2)病程:至少持续两年时间,在期间的多数日子里体验到抑郁心境,且间隔期不超过两个月; (3)严重程度: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4)鉴别诊断: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
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具备上述五项以上症状,且至少有心境抑郁与丧失兴趣或愉悦感两项之中的一项;(2)病程:持续时间2周以上; (3)严重程度:引起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损害; (4)鉴别诊断:排除躯体疾病所致、某种物质生理效应、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所致,并且从无躁狂发作。
-
情绪体验:心境抑郁,缺乏愉悦感。 行为表现:激越或迟滞。 认知观念:无价值感,缺乏自信心和自尊,不适当的内疚,存有自杀或想死的念头。 体能与能力:疲劳或精力不济,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生理状态: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减退或增加,性欲减退等。
-
所谓的抑郁就是个人(如愿望、能力等)被否定或者预期被否定之后的情绪体验。例如,当你考试得了一个糟糕的分数,或恋人抛弃你,或伴侣离你而去投入别人的怀抱,或你的医生告诉你罹患不治之症时,你通常会体验到抑郁情绪。抑郁是一个正式用语,在生活中许多词都可用来表达抑郁的意思,如郁闷、忧郁、郁郁寡欢、沮丧、哀伤、伤心、难过等。抑郁情绪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状态。人遇到好事就开心,遇到坏事就不开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都是正常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对正常人而言,出现抑郁情绪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改变也是抑郁症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患者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不感兴趣,或者整天都郁郁寡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自己高兴起来。除了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及愉悦感之外,一个人向抑郁症状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状态改变,如出现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减退或增加,以及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2)体能和能力下降,疲劳或精力不济,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3)认知改变,如出现自杀或想死的念头,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感到不合常理的内疚等。改变抑郁情绪的三种干预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用药物干预抑郁情绪的生理反应;第二种途径是以行为激活来改变抑郁的行为模式;第三种途径是以认知疗法来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