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有自己的思想, 对权威说 “不”质疑权威, 需要有充分的自信和能力, 即使我们的质疑不正确, 那也不是坏事, 敢于质疑, 即使错了, 也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 然后改正。而那些敢疑而不敢言的人也只有将疑问永藏心底。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要想增长知识, 就必须敢于质疑, 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进步。当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 全世界只有12 个人能明白他的理论。 而其他大多数人甚至像马赫、 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学家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但爱因斯坦并没有因此动摇, 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进一步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如果当时爱因斯坦缺乏勇气, 受到讥笑打击就泄了气,那就可能前功尽弃。每个人都必须保有自己的见解, 并且适时提出, 而不是总是去附和别人的想法。 假如你工作能力不错, 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谨慎细心, 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却总在应该提出建议的时候因顾虑太多, 羞于表明立场和看法, 并且不管别人已提出的建议是否正确或完善, 都一味地去迎合。 长久下来, 你在上司和同事的心里就会形成 “墙头草” 的印象。俗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自己也要会辨别书中的真真假假、 虚虚实实。切莫盲目跟风, 随波逐流。 要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这样才能正确、 全面、 客观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0 1
-
人际关系问题可以引发抑郁,抑郁障碍也会恶化人际关系或人际交往问题,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往往会恶化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引发他人的消极情绪反应,他们也可能会从人际互动中抽离出来,减少与他人的互动,这样的做法实际上会使抑郁症状恶化。
-
人际关系问题与抑郁症发作有密切的关系,相当多的抑郁患者都曾经历或者正在经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
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发作往往源于一些明显的生活事件。在这些生活事件中,人际关系问题是引发抑郁症的首要原因。
-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抑郁症的发作与神经生物学因素相关,但这是否意味着,它和社会及心理学的因素没有关系呢?事实并非如此,神经生物学因素可能是一个素质性因素,在有触发事件和应激源的情况下,引发抑郁障碍的风险增加。
-
短暂性抑郁发作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情绪和其他至少4项症状; (2)病程:持续4天以上,但少于14天; (3)严重程度:伴有明显的临床痛苦或损害; (4)鉴别诊断:与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相同,且排除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
-
反复发作的短期抑郁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心境和其他4项症状;(2)病程:连续12月内,至少每个月都持续2~13天(与月经周期无关); (3)严重程度: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4)鉴别诊断:不符合任何其他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且不符合任何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
-
持续性抑郁障碍(恶劣心境障碍) (1)临床症状:存在抑郁心境,并在第3、第4、第6、第7、第8项症状中存在2项或更多; (2)病程:至少持续两年时间,在期间的多数日子里体验到抑郁心境,且间隔期不超过两个月; (3)严重程度: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4)鉴别诊断:与重性抑郁障碍相同。
-
重性抑郁障碍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具备上述五项以上症状,且至少有心境抑郁与丧失兴趣或愉悦感两项之中的一项;(2)病程:持续时间2周以上; (3)严重程度:引起临床意义上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损害; (4)鉴别诊断:排除躯体疾病所致、某种物质生理效应、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所致,并且从无躁狂发作。
-
情绪体验:心境抑郁,缺乏愉悦感。 行为表现:激越或迟滞。 认知观念:无价值感,缺乏自信心和自尊,不适当的内疚,存有自杀或想死的念头。 体能与能力:疲劳或精力不济,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生理状态: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减退或增加,性欲减退等。
-
所谓的抑郁就是个人(如愿望、能力等)被否定或者预期被否定之后的情绪体验。例如,当你考试得了一个糟糕的分数,或恋人抛弃你,或伴侣离你而去投入别人的怀抱,或你的医生告诉你罹患不治之症时,你通常会体验到抑郁情绪。抑郁是一个正式用语,在生活中许多词都可用来表达抑郁的意思,如郁闷、忧郁、郁郁寡欢、沮丧、哀伤、伤心、难过等。抑郁情绪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状态。人遇到好事就开心,遇到坏事就不开心。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都是正常人能体验到的情绪。对正常人而言,出现抑郁情绪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改变也是抑郁症状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患者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不感兴趣,或者整天都郁郁寡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让自己高兴起来。除了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及愉悦感之外,一个人向抑郁症状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状态改变,如出现失眠或睡眠过多、食欲减退或增加,以及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2)体能和能力下降,疲劳或精力不济,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3)认知改变,如出现自杀或想死的念头,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感到不合常理的内疚等。改变抑郁情绪的三种干预途径:第一种途径是用药物干预抑郁情绪的生理反应;第二种途径是以行为激活来改变抑郁的行为模式;第三种途径是以认知疗法来改变患者的负性认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