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后来才明白,每个来到身边的人, 都是你的恩人。他们在冒着下地狱的风险, 扮演着各种角色,一遍遍的提醒你: 我就是你的贪、嗔、痴、慢、疑, 我就是你,可是你毫不动摇, 你总觉得是别人的错, 一切都是别人的问题。 于是身边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 同样的事情上演了又上演, 直到有一天,你恍然大悟, 原来,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如果你认识到这些,一切相即消失。 所以,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 有哪些你无法容忍,无法理解, 无法原谅,无法赞同的, 恰恰是你此生要面对的课题, 你要从他们的表演里去反观自己, 原来这才是我,我才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金刚经》里说的相由心生。
0 0
-
人要靠近能托举和滋养你的人,计较里生不出慈悲,争吵里养不出优雅,内耗的环境很难滋养出积极向上的人。
-
真正意义上值得聊天的人只有两类人:第一,能从对方身上获得新信息,学到东西,认知拉升,第二,双方都真诚敞开像小孩子一样百无禁忌,这种流动感很补能量。除了以上,很多谈话都是虚假的捧场、争夺隐秘控制权,以及八卦满足自己的阴暗面,这种聊天不如安静独处,内收止语,自我观照。
-
人如果被很好地爱着,就不会皱巴巴了,真的会舒展、会平和。好的朋友和好的爱人都是礼物,我无数遍感激他人,给了我很多很好的爱意和真诚,这让我在很多时刻,都得到了救赎。 所以我很多时候已经不再纠结一个好朋友或者一个好的爱人能陪我多久了,他们让我见到过光亮,对我伸过援手,就已经是相遇的意义了。我很珍惜存在的时间,也能接受未来某一天或许不再同路。 开心的日子是闪着光的,无论同行的人现在去哪了,都不应该被删除。纵使不被爱,也要平和顺畅的做好自己,毕竟爱自己才是浪漫的开始。
-
从小缺爱的女孩,心里是没有靠山的。 她很容易陷入渴望关系又恐惧关系的循环。如果有幸遇到对的人,她会在健康的爱情中,慢慢治愈自己。可如果遇到同样不懂爱的人,她可能要痛苦漂泊大半生,反复被伤害,却又不知如何从伤害中自救。 根据依恋理论,童年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人,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过度敏感、害怕被弃或情感隔离等特征。女孩一生的幸福,是从父母爱她开始的。
-
当你的认知越来越高时, 你会开始真正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 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只是处在不同的能量频率中, 显化出不同的状态, 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有了不同的语言和行为。 明白到了这一点, 你就会生出真正的爱和慈悲, 你就会接纳、包容、善待, 允许一切发生。
-
人生自古最忌满 半贫半富半自安 半聋半哑半糊涂 半醒半醉半神仙 人生一半在于我 另外一半听自然 ——弘一法师
-
稻盛和夫曾说:“一个人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千刀万剐,任何人的劝阻,都不会让一个人大彻大悟,真正能让人如梦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经历,痛苦,后悔,和受伤。”
-
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 长期处于“付出-无反馈”的情感关系中的人, 其血清素分泌水平会逐渐趋近于抑郁症患者。 那些未被回应的付出、未被接住的分享欲, 会变成回旋镖,最终扎向自己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而回避型伴侣往往意识不到, 当他们在享受“被包容”的安全感时, 对方正在用怎样恐怖的意志力对抗着习得性无助。
-
心就像一粒种子,生长在天地之间,喜怒喜乐的情感造就了善恶之心。行为和语言就会大不一样。心怀善意的人,人生的路必将越走越宽,世间万物多变幻,顺其自然心自安。随缘是福。
-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我慢慢能原谅自己的迟钝和平庸,允许自己出错,允许自己偶尔断电,带着缺憾拼命绽放,这是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唯一方法。我们很难做好每件事,尽力就好,愿你能放下焦虑,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