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中,人们本就应当是互助互利的, 快乐本就不与利益挂钩, 在君子看来,自己的做法对别人有利, 成全了别人的美事, 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而事实上, 我们在成人之美的时候, 所收获的往往也不只是一点小小的赞扬,而是人性的升华和双赢的局面。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别人的好事, 这是损人利己的表现;有的人看到事情对自己没有好处, 只是有利于别人就不愿去做, 这也是自私的表现; 还有的人纯粹出于嫉妒, 不愿看到别人幸福快乐, 这更不可取。 壮士临阵决死, 哪管些许伤痕, 向千年老魔作战, 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 ——华罗庚 耕种和收获之间, 每个人都会选择收获; 得到和失去之间, 每个人都会选择得到, 然而, 没有耕种哪来的收获? 没有失去哪会有人得到?如果我们不先给予别人, 有什么资格去索求呢?施恩莫望报, 当我们打算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 我们不能心存得到回报的念头, 如果那样的话, 我们就不能从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 也就是说, 在我们的人生中, 我们要多给予而少索求。
0 1
-
新认知与积极行为的相互促进,患者的认知改变了,行为也改变了,抑郁障碍也会随之治愈。
-
患者能够从新认知(替代思维)来看待自己、未来和世界时,他们的情绪体验就会发生积极的改变,也更愿意采取积极的行为,积极的行为又会巩固新的认知。
-
通过相应的认知技术(例如,控辩方技术、可能区域技术等)和行为技术(例如,行为实验、行为激活等)来证明患者的认知既不符合实际,也对自己走出抑郁障碍没有帮助,引导患者提出替代原来负性想法的新认知(即替代思维)。
-
抑郁患者关于自我、未来和世界的负性认知,是在经历挫折后被激活核心信念而产生的,它与现实生活和自我的实际并不相符。
-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原因是抑郁障碍的中介因素和内部原因。因此,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来看,抑郁障碍的干预需要处理患者的歪曲的认知内容(观念、想法或信念)和认知方式。
-
行为激活理论认为,生活改变导致抑郁,患者的抑郁应对策略让抑郁长期持续。
-
行为激活理论认为,我们可以做出积极行为,积极行为会带来积极的结果
-
许多无法选择但又必须得做的事情,一旦我们做到了,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感就会随之而来,这样的行为动机是从外部发出的。
-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有了内心强烈的愿望或行为的意向,我们才会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行为动机是由内心发出的。
-
在生活中许多词都可用来表达抑郁的意思,如郁闷、忧郁、郁郁寡欢、沮丧、哀伤、伤心、难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