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诉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治愈。找到信任和理解的人,分享你的困惑和忧虑。
0 8
-
精神分裂是怎么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具有明显遗传倾向,是多基因遗传病 。若家族中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患病风险比常人高。比如,同卵双生子中一方患病,另一方患病可能性约40 - 50% ;异卵双生子这一概率降至10 - 15% 。 生理因素 - 神经递质异常:神经递质负责大脑神经元间信息传递,多巴胺、血清素、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失衡,可致大脑功能紊乱。如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引发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谷氨酸功能不足,与认知功能障碍等阴性症状有关。 - 脑结构异常:患者脑部结构存在差异,像额叶、颞叶、脑室沟回等有不同程度变化,部分脑区体积缩小或功能异常,影响大脑正常功能。 - 神经发育异常:患者在童年期学说话、行走时间可能比正常儿童晚,运动协调能力欠佳 ,提示神经发育过程可能出现问题,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和功能。 环境因素 - 孕期感染:孕期母亲感染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日后患精神分裂症风险。 - 分娩因素:分娩时出现早产、缺氧、窒息或宫内感染等,影响胎儿脑部神经正常生长发育,可能引发疾病。 - 生活应激事件:长期处于高压力环境,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或童年期遭遇创伤性经历如虐待、忽视等,通过与遗传易感性相互作用,增加患病几率。 心理因素 性格敏感、脆弱、孤僻、内向、多疑等人群,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心理调适能力差,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增加患精神分裂症风险。 其他因素 - 药物滥用:长期滥用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如冰毒、摇头丸等毒品,或大剂量使用安非他酮等药物,损伤脑神经,增加患病风险。 - 免疫异常:免疫系统异常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可能参与精神分裂症发病,但具体机制尚在研究中。
-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严重的精神障碍,具有以下特点: 症状表现 - 思维障碍:这是核心症状之一,表现为思维形式和内容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思维松散、逻辑紊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难以理解其表达的意思;还可能产生各种妄想,如坚信自己被跟踪、监视、迫害,或者认为自己具有特殊的能力、身份等。 - 感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幻觉,尤其是幻听,患者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如有人对其进行评论、命令或辱骂等。此外,也可能出现幻视、幻嗅、幻味和幻触等。 - 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表现与现实情境不协调,情感反应迟钝或平淡,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应有的情感反应,也可能出现情感倒错,如在不该笑的时候笑,在悲伤的场合表现出喜悦等。 - 行为障碍:行为怪异、愚蠢、冲动,缺乏目的性。例如,患者可能会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如反复洗手、长时间发呆、突然在马路上奔跑等。 - 认知障碍:在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功能等方面存在缺陷,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力,导致其难以集中精力、记住信息以及完成复杂的任务。 疾病特点 - 起病缓慢:多数患者起病较为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出一些轻微的性格改变或行为异常,如逐渐变得孤僻、内向、敏感多疑等,往往不易被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明显,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 病程迁延:精神分裂症通常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即使经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也需要长期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以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怀疑身边的人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应及时建议其到专业的精神科医疗机构就诊,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
双相障碍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双相障碍的症状表现主要分为抑郁发作和狂躁发作两个方面: 抑郁发作症状 - 情绪症状: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心情压抑、沮丧、绝望等,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感。 - 认知症状:思维迟缓,自觉脑子好像“生锈了”,思考问题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 意志行为症状: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严重者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 - 躯体症状: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多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还可能出现头痛、背痛、四肢痛等躯体疼痛症状,以及乏力、心慌、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躁狂发作症状 - 情绪症状: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患者自觉心情特别好,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整日兴高采烈。但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惹,一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 思维症状:思维奔逸,联想速度加快,自觉脑子变得特别灵活,概念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 意志行为症状:意志行为增强,精力旺盛,不知疲倦,活动增多,爱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事有始无终。 双相障碍症状复杂且个体差异较大,这些症状可能交替或混合出现。如果怀疑有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你身边是否有疑似双相障碍症状的人?其症状是偏向抑郁发作还是躁狂发作?出现这些症状大概多久了?
-
双相障碍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双相障碍的病因复杂,是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是具体介绍: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家系研究发现,患者亲属中患双相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神经生物学因素 - 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失衡时,可能会导致双相障碍的发生。 -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双相障碍患者在大脑结构和功能上有一些特征,如额叶、颞叶、海马体等区域的体积减小、神经元活动异常、神经连接受损等,可能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等方面的障碍有关。 -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双相障碍密切相关,特别是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影响情绪和行为。 心理社会因素 - 应激性生活事件:长期的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可能成为双相障碍的诱发因素。这些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时,容易引发情绪障碍。 - 人格因素:某些人格特质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具有情感旺盛型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患双相障碍。 此外,早年的成长经历如童年时期的被虐待、忽视等创伤,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应对能力,增加成年后患双相障碍的风险。
-
什么叫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患者会经历情绪在抑郁和躁狂(或轻躁狂)之间反复交替发作。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症状表现 - 躁狂发作:患者会出现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比如,感觉自己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减少,滔滔不绝地说话,自信心过度膨胀,可能会有一些冲动行为,如过度消费、鲁莽的商业投资等。 - 抑郁发作: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思维迟缓、食欲下降、睡眠障碍等。患者可能会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都提不起劲,感到无助、绝望,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或行为。 发病原因 -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双相障碍,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病风险会增加。 - 神经生物学因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病有关。同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如额叶、海马体等区域的异常,也在双相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 心理社会因素:长期的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可能成为双相障碍的诱发因素。 治疗方式 -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预防复发。 - 物理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患者,可能会采用电休克治疗(ECT)或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物理治疗方法,来快速缓解症状。 双相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疾病,患者和家属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诊,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风险。
-
五一假期✈️无论你有没有去远方! 请记住: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去外面,就好好欣赏沿途风光! 在家里,就好好读书,为自己充电!
-
焦虑症患者如何自我调节? 焦虑症患者可通过以下方法自我调节: 一、生活方式调整 -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例如7 - 8小时,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稳定情绪。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瑜伽等。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心情,减轻焦虑。 -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B、D和ω-3脂肪酸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鱼类、坚果等,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糖分和高脂肪食物,以防影响情绪稳定性。 二、心理调节 - 认知重构:关注自己的负面思维模式,当焦虑产生时,分析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尝试用更积极、客观的思维方式取代。例如,把“我肯定做不好这件事”改为“我可以尝试一下,尽力去做”。 - 放松训练:常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方法。深呼吸时,找个安静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每次练习5 - 10分钟。渐进性肌肉松弛是先紧张再放松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达到身心放松的状态。 - 转移注意力:当感到焦虑时,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看电影、读书、绘画等,让自己从引发焦虑的情境或想法中解脱出来。 三、社交互动 - 与亲友交流:定期与家人、朋友聚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获得情感支持和建议。也可参加社交活动或兴趣小组,扩大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 - 寻求专业支持:若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缓解焦虑症状。
-
焦虑症是怎么引起的? 焦虑症的病因较为复杂,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焦虑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焦虑症,那么其他家庭成员患焦虑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使得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变化。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与焦虑症密切相关。如血清素、多巴胺、γ - 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它们在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出现异常时,可能会导致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焦虑症状。 三、心理因素 - 人格特质:具有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患焦虑症。这类人通常情绪稳定性较差,对负面情绪更为敏感,容易担忧、紧张,对压力的耐受性较低。 - 早期经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被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加成年后患焦虑症的风险。这些早期经历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安全感和应对能力,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四、社会环境因素 - 长期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压力过大、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可能会导致个体的心理负担过重,逐渐引发焦虑情绪。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就可能发展为焦虑症。 - 突发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失恋、自然灾害等重大的生活事件,可能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体可能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
-
焦虑症都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常见症状如下: 一、精神症状 -过度担忧:对诸多事情,如自身或家人健康、工作学习表现、未来发展等,存在不切实际且难以自控的过度担心 。比如,总担心自己会突发重病,即便体检正常也无法释怀;或是频繁忧虑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哪怕孩子并无异常。 -警觉性增高: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敏感,一点轻微声响或动静就易受惊吓,出现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易被干扰,工作学习时易分心。睡眠方面,入睡困难,睡眠浅,易被惊醒,且多梦 。 -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常因小事发脾气,情绪波动大。还可能伴随紧张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 - 认知障碍:思维常被负面想法充斥,出现灾难化预期,总设想事情往最坏方向发展。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影响学习、工作效率 。部分患者存在强迫思维,反复思考特定问题或担忧未完成事项,严重时可发展为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 二、躯体症状 -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困难,感觉气不够用,需用力呼吸,甚至有窒息感 。有时会伴有胸闷、胸痛症状 。 - 心血管系统:心跳加快、心慌,自觉心脏跳动剧烈,部分患者会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可能出现血压波动 。 - 消化系统:表现多样,如口干、吞咽困难,进食时感觉食物难以下咽;恶心、呕吐,尤其是在紧张时更易出现;还可能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症状,肠道功能紊乱 。 - 神经系统:常见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 。手脚可能出现麻木、刺痛感,肌肉紧张、酸痛,全身易疲劳 。 - 泌尿系统:尿频、尿急,并非由泌尿系统感染等器质性病变引起,而是焦虑导致的功能紊乱 。部分女性可能出现月经紊乱,男性可能有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 。 - 其他:皮肤可出现潮红或苍白,出汗增多,尤其是手心、脚心、额头等部位 。 四、行为症状 - 坐立不安:难以安静坐着或躺着,常来回踱步、频繁变换坐姿,不自觉地搓手、握拳,小动作增多,如咬指甲、抖腿、转笔等 。 - 回避行为:因害怕焦虑发作,刻意回避某些可能引发焦虑的场合或活动,如社交聚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登高、封闭空间等 。
-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会碰到不顺眼的人,如果你不学会原谅,就会活得很痛苦,活得很累。原谅是一种风度,是一种修养,原谅是一种溶剂,一种相互理解的润滑油。原谅像一把伞,它会保护你,帮助你在雨中前行。 人和人的学识不同,见识不同,修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自然就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原谅他人等于把自己放在了一定的高度;人与人之间有碰撞、有摩擦、有矛盾,是很正常的。假如你不能原谅,一定会痛苦不堪,后果是你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郁不乐。对别人的误解,不妨试着置之一笑,给时间一个印证的机会。